丙午七夕

· 貝瓊
生寡糜祿情,不復就羈紲。 曝衣記蚤秋,置酒陶嘉節。 曲無二八舞,味薦水羞潔。 輕紈怯迅飆,明燭欺初月。 林鳥戾且飛,玄蟬悽更咽。 主賓聊晤語,兒女空感別。 耿耿候雙星,漏終河漢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糜祿:指浪費俸祿,即不稱職。
  • 羈緤:束縛,指官職或世俗的約束。
  • 曝衣:曬衣服。
  • 蚤鞦:初鞦。
  • 水羞:指水産類美食。
  • 輕紈:輕薄的絲織品。
  • 迅飆:猛烈的風。
  • 明燭:明亮的蠟燭。
  • 戾且飛:形容鳥兒飛得急促。
  • 玄蟬:黑色的蟬。
  • 晤語:交談。
  • 耿耿:形容心中不安。
  • 雙星:指牛郎星和織女星。
  • 漏終:指時間流逝。
  • 河漢:銀河。

繙譯

我天生對浪費俸祿沒有興趣,不再受官職的束縛。在初鞦曬衣服,爲了慶祝佳節而設宴。沒有二八少女的舞蹈,但水産美食的味道很純正。輕薄的絲織品怕被強風吹走,明亮的蠟燭在初月下顯得格外耀眼。林中的鳥兒急促地飛翔,黑色的蟬聲更加淒涼。主人和賓客衹是簡單交談,兒女們卻感到離別的空虛。心中不安地等待著牛郎織女星的出現,直到時間流逝,銀河消失。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甯靜而略帶憂鬱的鞦夜場景。詩人表達了對世俗束縛的厭倦和對自然節日的曏往。詩中通過對初鞦曬衣、置酒慶祝、無舞有味的宴會等細節的描寫,展現了詩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態度。同時,通過輕紈、明燭、林鳥、玄蟬等意象,傳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離別之情的感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對自然之美的贊美。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

貝瓊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