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歲燒燈日張彥皋攜酒相過與楊鳴鶴丁一鶴陳仲謀及諸門生十有二人共飲回以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分韻賦詩餘

· 貝瓊
節過傳柑後,餘寒襲故衣。 雷從梅上盡,春向柳邊歸。 且復從人飲,何須密妓圍。 金吾猶不禁,鸚鵡試頻揮。 上客推文靖,仙翁得令威。 交遊知有道,笑語共無機。 細雨朝還作,高雲夜不飛。 玉簫停鳳曲,銀燭繼蟾輝。 但覺新歡治,應知舊事非。 莫辭同潦倒,良會古來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傳柑:古代習俗,在節日或慶典時傳遞柑橘,象徵吉祥。
  • 金吾:古代官名,負責京城的治安。
  • 文靖:指文雅安靜。
  • 令威:指威嚴。
  • 無機:指沒有心機,純真無邪。
  • 蟾輝:月光的美稱。

翻譯

節日在傳遞柑橘的習俗過後,殘留的寒意仍侵襲着舊衣。 雷聲從梅樹上方漸漸消失,春意則在柳樹邊漸漸迴歸。 暫且與人共飲,何須密密麻麻的妓女圍繞。 金吾官仍未禁止,鸚鵡頻頻揮動。 尊貴的客人推崇文雅安靜,仙翁得到了威嚴。 交遊中知道有道德,笑語中共同保持純真。 細雨在早晨又下起,高高的雲朵在夜晚不再飛翔。 玉簫停止了鳳曲,銀燭繼續與月光輝映。 只覺得新歡很美好,應該知道舊事已非。 不要拒絕一同沉醉,這樣的良會自古以來就稀少。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節日過後的寧靜與歡聚,通過自然景象的變遷和人物活動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時光的珍惜和對舊時光的淡忘。詩中「雷從梅上盡,春向柳邊歸」巧妙地將自然景象與季節變化結合,展現了春天的到來。後文通過對比新歡與舊事,強調了當下的歡樂與珍貴。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友情的珍視。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