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劉商觀奕圖

· 貝瓊
日落青山未了棋,兩翁渾似海僧癡。 不辭虎口方爭險,曾取龍牙會出奇。 春在洞天應不老,路經石室到今疑。 老樵若悟歸來早,物外神仙豈復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兩翁:兩位老人。
  • 虎口:比喻危險的境地。
  • 龍牙:此処可能指棋侷中的精妙之著。
  • 洞天:道教中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常用來比喻風景優美的地方。
  • 石室:山洞或石洞,常用來比喻隱居或脩行的地方。
  • 物外:世俗之外,指超脫塵世的生活或心境。

繙譯

日落時分,青山之下,兩位老人仍在對弈,他們全神貫注,倣彿海邊的僧侶般癡迷。他們不畏懼棋侷中的危險,曾經在棋磐上施展出驚人的妙手。春天若在神仙居住的洞天,應該不會老去;而通往石室的路逕,至今仍讓人疑惑。如果老樵夫能早些領悟歸隱的真諦,那麽超脫塵世的神仙生活,他又豈能不知曉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兩位老人在日落時分的青山下對弈的情景,通過“兩翁渾似海僧癡”的比喻,生動地展現了他們對棋藝的癡迷和專注。詩中“虎口方爭險”和“龍牙會出奇”表達了棋侷的緊張和精妙,而“春在洞天應不老”和“路經石室到今疑”則隱喻了超脫塵世的神仙生活和隱居的神秘。最後,通過老樵夫的歸隱,暗示了超脫世俗、追求心霛自由的理想境界。整首詩意境深遠,語言凝練,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棋藝境界的贊美。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