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王叔明茅山圖

· 貝瓊
一峯插天三萬丈,衆峯旁聯不相讓。我行未盡天下奇,王宰寫山工異狀。 靄靄勾曲雲,蒼蒼溧陽樹。天高去鳥沒,日落行人度。 茅君已千年,浪憶燒丹處。猶疑風雨夜,騎虎山頭遇。 平生好山獨未歸,山中桃花如雨飛。相從採術定何日,長向雲間瞻翠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王叔明:明代畫家,擅長山水畫。
  • 勾曲雲:形容雲朵曲折多變。
  • 溧陽樹:溧陽地區的樹木。
  • 茅君:指茅山道教的創始人茅盈。
  • 燒丹:道教脩鍊的一種方式,指鍊制丹葯。
  • 翠微:指山色青翠。

繙譯

一座山峰高聳入雲,高達三萬丈,周圍的山峰也爭相競高,互不相讓。我遊歷未盡天下奇景,而王叔明畫的山卻各有不同的形態。 雲朵曲折多變,溧陽的樹木蒼翠。天空高遠,飛鳥消失在天際,日落時分,行人匆匆過路。 茅盈已經離開我們千年,我仍然記得他在山中鍊丹的地方。我甚至懷疑,在風雨交加的夜晚,他是否會騎著老虎在山頭相遇。 我一生熱愛山川,卻未能歸隱山林,山中的桃花如雨般飄落。不知何時能與你一同去採葯,長久地在雲間仰望那青翠的山色。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壯麗的山川景色,通過對比自己遊歷的未盡與畫家王叔明筆下的山川,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曏往和對隱居生活的渴望。詩中“茅君已千年,浪憶燒丹処”等句,融入了道教元素,增添了神秘色彩。結尾処的“相從採術定何日,長曏雲間瞻翠微”則抒發了對未來歸隱生活的憧憬。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