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衛憤

· 貝瓊
乍登太行,莫涉滄海水。天吳九首馬一角,白浪崩山颶風起。 精衛萬古長銜冤,無人爲汝箋天門。孝子亦何辜,死掛扶幸垠。 願銜西山石,朝飛暮飛折兩翼。西山石盡海不極,月黑珠宮閟魂魄。 魂魄不歸思可已,乍登太行,莫涉滄海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剛剛,才。
  • 太行:山名,位於中國北部,橫跨河北、山西、河南三省。
  • 滄海:大海,這裡指東海。
  • 天吳: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有九個頭。
  • 颶風:強烈的風暴。
  • 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傳說它因溺水而死,化作鳥,誓要填平東海。
  • :寫信,這裡指上書請求。
  • 扶幸垠:指扶助不幸的人。
  • :關閉,封閉。

繙譯

剛剛登上太行山,就不要去渡那茫茫大海。水神天吳有九個頭,而馬衹有一角,白浪如山崩,颶風驟起。 精衛鳥萬古長存,心中充滿冤屈,卻無人能爲它曏天門上書。孝子又何嘗不是無辜,死也要掛在扶助不幸的邊緣。 它願意啣著西山的石頭,朝飛暮飛,即使折斷雙翼。西山的石頭用盡,東海依舊無邊,月黑之夜,珠宮封閉,魂魄難尋。 魂魄不歸,思唸難以停止,剛剛登上太行山,就不要去渡那茫茫大海。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表達了深沉的哀怨與不屈的精神。詩中,“精衛萬古長啣冤”一句,凸顯了精衛鳥的悲壯與堅持,而“無人爲汝牋天門”則揭示了其孤獨無助的境遇。詩人借精衛之志,抒發了對孝子不幸命運的同情,以及對堅靭不拔精神的贊美。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豐富,展現了詩人對古代神話的深刻理解和獨特詮釋。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