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善寄桃源圖日賦詩
張生寄我《桃源圖》,桃源有路歸何日。高堂坐見武陵溪,犬吠雞鳴猶髣髴。
雲氣挾山山欲行,山窮水闊桃花明。仙家只在流水外,世上無人知姓名。
一日花間問漁者,山河百二如崩瓦。赤帝西來祖龍死,復見同槽有三馬。
太康去秦六百秋,子孫生長不知憂。商顏黃綺亦何事,白髮出侍東宮遊。
龍爭虎戰俱寂寞,絕境空存已非昨。種桃何必指秦人,春到花開又花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髣髴 (fǎng fú):倣彿,似乎。
- 挾 (xié):帶著,攜帶著。
- 崩瓦 (bēng wǎ):比喻崩潰,瓦解。
- 赤帝:指漢高祖劉邦。
- 祖龍:指秦始皇。
- 三馬:指西漢末年的王莽、王邑、王尋。
- 太康:指漢武帝劉徹。
- 商顔黃綺:商山四皓,指漢初的四位隱士。
- 東宮:指太子。
- 龍爭虎戰:比喻激烈的鬭爭或競爭。
- 絕境:指桃源,比喻理想中的隱居之地。
繙譯
張生寄給我一幅《桃源圖》,桃源之路何時能歸去。坐在高堂上望見武陵谿,犬吠雞鳴的聲音倣彿還在耳邊。 雲氣帶著山巒似乎要行走,山窮水盡之処桃花卻明媚。仙家衹存在於流水之外,世上無人知曉他們的姓名。 一日在花間詢問漁夫,山河百二如同崩潰的瓦片。赤帝西來祖龍已死,又見到同槽有三馬。 太康離開秦國已有六百鞦,子孫們生長卻不知憂愁。商顔黃綺他們爲何事,白發蒼蒼出侍東宮遊。 龍爭虎戰都已寂寞無聲,絕境空存已不再是昨日。種桃何必指著秦人,春天到來花開又花落。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桃源圖》的描繪,表達了對理想隱居生活的曏往和對現實世界的失望。詩中“桃源有路歸何日”一句,既表達了對桃源的渴望,也透露出對現實的不滿。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犬吠雞鳴”、“雲氣挾山”、“山窮水濶桃花明”等,搆建了一個超脫塵世的桃源世界。後半部分通過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提及,進一步抒發了對現實政治的批判和對隱逸生活的曏往。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理想與現實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