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楊鳴鶴還鴻山

· 貝瓊
慷慨長歌行路難,何鄉堪借一枝安。 黿鼉吐浪江湖闊,蟋蟀近人天地寒。 田父朝攜新酒送,山妻夜補舊衣完。 只應去逐梁鴻隱,萬壑風煙試獨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慷慨(kāng kǎi):情緒激昂,充滿激情。
  • 長歌:長篇的詩歌,此處指長篇的歌唱。
  • 行路難:比喻人生的旅途充滿困難和挑戰。
  • 何鄉:何處,哪個地方。
  • 一枝:比喻簡陋的棲身之所。
  • 黿鼉(yuán tuó):古代傳說中的大鱉和鱷魚。
  • 吐浪:形容水波洶涌。
  • 蟋蟀:一種昆蟲,常在夜間鳴叫。
  • 近人:靠近人,與人親近。
  • 田父:老農,農民。
  • 山妻:山中的妻子,指隱居者的妻子。
  • 梁鴻:東漢時期的隱士,以隱居山林著稱。
  • 萬壑:無數的山谷。
  • 風煙:風和煙霧,常用來形容山林間的景象。

翻譯

情緒激昂地唱着《行路難》,哪裏有地方能讓我安身呢? 大鱉和鱷魚在廣闊的江湖中翻騰,蟋蟀在寒冷的天地中靠近人鳴叫。 老農早晨帶着新釀的酒來送行,山中的妻子夜晚補好了舊衣服。 我只想追隨梁鴻去隱居,獨自欣賞那萬壑間的風煙。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世界的感慨。詩中,「慷慨長歌行路難」一句,既展現了詩人的豪情壯志,又暗含了對人生艱難的感慨。後文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如「黿鼉吐浪江湖闊」和「蟋蟀近人天地寒」),進一步以景抒情,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渴望。結尾的「只應去逐梁鴻隱,萬壑風煙試獨看」更是直抒胸臆,表明了詩人決心遠離塵囂,追求心靈自由的願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超脫世俗、嚮往自然的情懷。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