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聖制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龍池春禊應制
故事修春禊,新宮展豫遊。
明君移鳳輦,太子出龍樓。
賦掩陳王作,杯如洛水流。
金人來捧劍,畫鷁去回舟。
苑樹浮宮闕,天池照冕旒。
宸章在雲表,垂象滿皇州。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春禊(chūn xì):古代在春季舉行的祭祀活動,以祈求神靈保佑農作物生長。
- 豫遊:指帝王遊獵。
- 鳳輦(fèng niǎn):帝王乘坐的車駕。
- 龍樓:指太子的宮殿。
- 陳王:指曹操,因其曾封陳王。
- 洛水:流經洛陽的一條河流,古代常用於比喻繁華或文化。
- 金人:指侍衛或宮中的武士。
- 畫鷁(huà yì):古代船頭常畫鷁鳥,此處指船。
- 天池:指皇宮中的池塘。
- 冕旒(miǎn liú):帝王的冠冕,代指帝王。
- 宸章(chén zhāng):帝王的詩文。
- 皇州:指京城。
翻譯
按照古時的傳統舉行春禊,新宮中展開了帝王的遊獵活動。 明君駕着鳳輦前來,太子也從龍樓中走出。 詩賦的才華掩蓋了陳王的作品,酒杯如同洛水般流轉不息。 金甲武士前來捧劍,畫有鷁鳥的船隻去而復返。 宮苑中的樹木環繞着宮闕,天池的水面映照着帝王的冕旒。 帝王的詩文高懸雲端,其景象遍佈整個京城。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唐代三月三日春禊的盛況,通過豐富的意象展現了皇家春日的繁華與莊嚴。詩中「鳳輦」、「龍樓」等詞語凸顯了皇家的尊貴,而「洛水流」、「畫鷁去回舟」則增添了詩意與動感。最後兩句以「宸章在雲表,垂象滿皇州」作結,不僅讚美了帝王的文采,也象徵着皇恩浩蕩,遍佈天下。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開闊,充分展現了王維作爲詩人的高超技藝和對皇家文化的深刻理解。

王維
王維,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