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風詩十篇亂風詩五篇其四至惑

· 元結
賢聖爲上兮,必儉約戒身。 鑑察化人,所以保福也。 如何不思,荒恣是爲。 上下隔塞,人神怨奰。 敖惡無厭,不畏顛墜。 聖賢爲上兮,必用賢正。 黜奸佞之臣,所以長久也。 如何反是,以爲亂矣。 寵邪信惑,近佞好諛。 廢嫡立庶,忍爲禍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鑑察:仔細觀察。
  • 化人:教化他人。
  • 荒恣:放縱無度。
  • 隔塞:阻隔不通。
  • 怨奰(bì):憤怒不滿。
  • 敖惡:傲慢邪惡。
  • 顛墜:跌落,比喻失敗或災難。
  • :罷免。
  • 奸佞:奸詐諂媚。
  • 寵邪:寵愛邪惡之人。
  • 近佞:親近諂媚之人。
  • 廢嫡立庶:廢除正統繼承人,立非正統的繼承人。
  • 禍謨:災難的謀劃。

翻譯

賢聖作爲上位者,必定以節儉約束自己。 仔細觀察並教化他人,這是保持幸福的方法。 爲何不去思考,反而放縱無度。 上下之間阻隔不通,人與神都感到憤怒不滿。 傲慢邪惡無厭,不畏懼失敗或災難。 聖賢作爲上位者,必定任用賢良正直之人。 罷免奸詐諂媚的臣子,這是長治久安之道。 爲何反而如此,導致混亂。 寵愛邪惡之人,信任迷惑之言,親近諂媚好諛之人。 廢除正統繼承人,立非正統的繼承人,這是災難的謀劃。

賞析

這首詩深刻批判了當時社會上位者的荒淫無度和政治上的昏庸。詩人通過對比賢聖與昏君的行爲,強調了節儉、賢良和正直的重要性,以及這些品質對於國家長治久安的關鍵作用。詩中「鑑察化人」、「黜奸佞之臣」等句,體現了詩人對於良好政治秩序的嚮往和對昏庸政治的強烈不滿。整首詩語言簡練,意蘊深遠,反映了詩人對於國家和民衆福祉的深切關懷。

元結

元結

元結,字次山,號漫叟、聱叟,唐代文學家、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後遷汝州魯山(今屬河南),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後,歸隱商餘山。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翽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約大曆七年(約772年)入朝,後卒於長安。 ► 1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