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柏侍御聞與韋處士同遊靈臺寺見寄

· 王建
西域傳中說,靈臺屬雍州。 有泉皆聖蹟,有石皆佛頭。 所出薝蔔香,外國俗來求。 毒蛇護其下,樵者不可偷。 古碑在雲巔,備載置寺由。 魏家移下來,後人始增修。 近與韋處士,愛此山之幽。 各自具所須,竹籠盛茶甌。 牽馬過危棧,襞衣涉奔流。 草開平路盡,林下大石稠。 過郭轉經峯,忽見東西樓。 瀑布當寺門,迸落衣裳秋。 石苔鋪紫花,溪葉裁碧油。 鬆根載殿高,飄颻仙山浮。 縣中賢大夫,一月前此遊。 賽神賀得雨,豈暇多停留。 二十韻新詩,遠寄尋山儔。 清泠玉澗泣,冷切石磬愁。 君名高難閒,餘身愚終休。 相將長無因,從今生離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薝蔔 (zhān bǔ):一種香料,也稱爲沉香。
  • 襞衣 (bì yī):摺疊衣服。
  • 賽神 (sài shén):古代的一種祭祀活動,用以祈求神靈保佑。
  • 清泠 (qīng líng):清澈涼爽。
  • 石磬 (shí qìng):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用石頭製成。

翻譯

在西域的傳說中,靈臺屬於雍州。 這裏的泉水都是聖蹟,石頭都像是佛頭。 所產的薝蔔香,外國人都來求取。 有毒蛇守護在下面,樵夫不敢偷取。 古碑矗立在雲端,詳細記載了建寺的歷史。 魏家將其移下來,後人開始增修。 最近韋處士與我,都愛上了這裏的幽靜。 各自準備所需,用竹籠裝着茶碗。 牽馬經過危險的棧道,摺疊衣服涉過急流。 草地開闢出平坦的道路,林下大石密集。 經過郭轉經峯,忽然看到東西樓。 瀑布正對寺門,水花四濺如秋衣。 石苔上鋪滿紫花,溪邊的葉子像碧油裁成。 松樹根系使殿堂高聳,飄飄然如仙山浮現。 縣中的賢大夫,一個月前也曾來此遊歷。 賽神慶祝得到雨水,沒有太多時間停留。 二十行新詩,遠寄給尋山的同伴。 清泠的玉澗哭泣,冷切的石磬令人憂愁。 你的名聲高難以閒暇,我則愚鈍終將休止。 我們將長久無緣相見,從此生離別之憂。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靈臺寺的神祕與幽靜,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細膩刻畫,展現了詩人對這片聖地的敬畏與嚮往。詩中「有泉皆聖蹟,有石皆佛頭」等句,巧妙地將自然景觀與宗教信仰結合,表達了詩人對佛教文化的尊重。後文通過對韋處士的描述,展現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以及對未來無法相見的憂愁。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王建詩歌的藝術魅力。

王建

王建

王建(生卒年不詳),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始入仕,曾任昭應縣丞、太常寺丞等職。後出爲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約64歲爲光州刺史。與張籍友善,樂府與張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其詩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善於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人、事和環境加以藝術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現實,揭露矛盾。多用比興、白描、對比等手法,常在結尾以重筆突出主題。體裁多爲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語言通俗凝練,富有民歌謠諺色彩。 ► 5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