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別業

· 王維
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 優婁比丘經論學,傴僂丈人鄉里賢。 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
拼音

譯文

沒到東山已經將近一年,歸來正好趕上耕種春田。 細雨滌塵草色綠可染衣,水邊桃花紅豔如火將燃。 從事經論學的有道高僧,年老傴僂了的超逸鄉賢。 披衣倒屣出來和我相見,開懷談笑站在柴門之前。

注釋

別業:別墅。晉·石崇《思歸引序》:“晚節更樂放逸,篤好林藪,遂肥遁於河陽別業。” 東山:指輞川別業所在的藍田山。 春田:春季的田地。《宋書·周朗傳》:“春田三頃,秋園五畦。” 堪:可以,能夠。 欲:一作“亦”。 然:同“燃”。 優婁:釋迦牟尼的弟子。 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語。梵語的譯音。意譯“乞士”,以上從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爲佛教出家“五衆”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稱和尚。 經論:佛教指三藏中的經藏與論藏。《梁書·謝舉傳》:“爲晉陵郡時,常與義僧遞講經論。” 傴僂(yǔ lǚ)丈人:《莊子·外篇·卷七上·達生》:“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爲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傴僂,特指脊樑彎曲,駝背;丈人,古時對老人的尊稱。 披衣:將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三國魏·曹丕《雜詩》之一:“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倒屣(xǐ):急於出迎,把鞋倒穿。《三國志·卷二十一·魏志·王粲傳》:“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後因以形容熱情迎客。 語笑:談笑。《南史·袁粲傳》:“郡南一家頗有竹石,粲率爾步往,亦不通主人,直造竹所,嘯詠自得。主人出,語笑款然。” 衡門:橫木爲門。指簡陋的房屋。《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漢·毛氏傳:“衡門,橫木爲門,言淺陋也。棲遲,遊息也。”

這首七律寫作者在輞川(今陝西藍田西南)隱居時期的田園生活,表現了鄉里間淳樸親密的人際關係,表現了作者對鄉間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全詩清新明快,意境優美。

賞析

《輞川別業》是一首寫景言情的七律,寫王維在輞川隱居時期的田園生活。此詩先寫作者未到輞川將近一年,回來時正好趕上春耕的農忙季節。沿途所見雨中濃綠的草色,足可染物;水上火紅的桃花像是要燃燒起來,十分迷人。作者與鄉間的人們相處無間,無論是僧人還是隱居鄉里的老人,一聽說作者回來了,都披衣倒屣趕來相見,開懷暢談柴門之前。這與陶淵明的“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一樣,表現了鄉里間淳樸親密的人際關係,與“人情翻覆似波瀾”的官場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對鄉間田園生活的喜愛。 前四句詩中作者運用了誇張的設色法。春播的季節,山野之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春草與桃花。春草是怎樣的,桃花是怎樣的,人們大都有親身感受。所以,要處理得使人如身臨其境,是不大容易的。但王維自有見地,他使用了“堪染”來突出一個“綠”字,用“欲然”來突出一個“紅”字,這就是畫家的眼光、畫家的用色法。把紅與綠給予高度的強調——紅得似乎要燃燒起來;綠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於是盎然的春意,便通過紅綠二色的突出與誇張而躍然紙上了。 頷聯兩句爲傳世名句,寫的是輞川春天的景色。將靜態景物,寫得具有強烈地動感,使本已很美的綠草、紅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綠,更加紅豔。這種色彩明豔的畫面,反映了詩人“相歡語笑”的喜悅心情,意境優美,清新明快。這兩句以誇張的手法寫穠麗的春景,與“桃花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王維《田園樂七首》)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維

王維

王維,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