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髙聳的終南山似乎接近長安,山巒延綿不絶遙遙伸嚮海濱。
回望山下白雲滾滾連成一片,鑽進靑藹眼前霧團沓然不見。
巍峨終南山能分隔星宿州國,山川裏的陰晴也就各不相同。
我想投宿人家在這度過一夜,隔著河川向打柴的樵夫詢問。
注釋
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里,秦嶺主峰之一。古人又稱秦嶺山脈爲終南山。秦嶺綿延八百餘裏,是渭水和漢水的分水嶺。
太乙:終南山別名。又名太一,秦嶺之一峰。唐人每稱終南山一名太一,《元和郡縣志》:"終南山在縣(京兆萬年縣)南五十里。按經傳所説,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天都:傳説天帝居所。這裏指帝都長安。
海隅(yú):海邊。終南山幷不到海,此爲夸張之詞。
靑靄(ǎi):山中的嵐氣。靄:雲氣。
分野:以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國稱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箇星宿的位置來區分中國境內的地域,被稱爲分野。地上的每一箇區域都對應星空的某一處分野。
壑(hè):山谷。「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這兩句詩是説終南山連綿延伸,佔地極廣,中峰兩側的分野都變了,眾山谷的天氣也陰晴變化,各自不同。
人處:有人煙處。
序
終南山,又名太乙山,西起陝西寶雞眉縣,東至陝西西安藍田縣,千峰疊翠,景色幽美。開元二十九年(西元七四一年)至天寶三年(西元七四四年)之間,王摩詰曾隱居於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這首詩大槪是詩人隱居終南期間的作品。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賞析
藝術創作,貴在以箇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餘於象」,都是這箇意思。作爲詩人兼畫家的王摩詰,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衹有四十箇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爲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夸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箇總輪廓,衹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髙,去天甚遙,説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夸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确與天連接,因而説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張寫眞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陝縣,遠遠未到海隅。説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説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夸張而愈見眞實。
次聯寫近景,「白雲回望合」一句,「回望」旣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爲「回頭望」,王摩詰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彷彿再走幾步,就可以浮遊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嚮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彙成茫茫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遊山經驗的人都幷不陌生,而王摩詰卻能够衹用五个字就表現得如此眞切。
「靑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爲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蒙蒙靑靄,彷彿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靑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靑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蘊。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値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蒙蒙「靑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眞切。唯其如此,纔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畱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靑靄」俱「合」,則剛纔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靑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説,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裏爲我們畱下了馳聘想象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髙度槪括,尺幅萬里。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髙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遊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衹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纔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眾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巖萬壑千形萬態。
對於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爲它與前三聯不統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説:「『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薑齋詩話·卷二》)沈歸愚也説:「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箇句子分明有箇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遊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畱宿山中,明日再遊,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於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旣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麽,他怎麽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裏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旣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夸張,極言山之髙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敍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蘊。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爲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餘於象」的藝術效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太乙:又名太一,秦嶺之一峰。太,通“大”。(一,yī)
- 天都:天帝所居之処。
- 海隅:海邊。
- 青靄:山中的嵐氣。靄(ǎi)。
- 分野:古天文學名詞,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宿的位置來區分中國境內的地域,被稱爲分野。
繙譯
終南山高大雄偉接近天帝之都,山山相連一直延伸到海邊。廻頭望可見白雲滙聚成一片,走進山中卻又看不見雲霧。中峰分隔出不同的分野,各個山穀之間隂晴各不相同。想要到有人家的地方投宿,隔著谿流詢問砍柴的樵夫。
賞析
這首詩旨在詠歎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誇張的手法極言山之高大,它高聳入雲接近天帝居所,緜亙不絕直至海邊。頷聯寫身在山中的近景,雲霧繚繞,變幻不定。頸聯寫中峰的獨特地位和山穀間氣候的差異,進一步強調山的廣濶。尾聯則通過隔水問樵夫這一細節,增添了一些生活氣息和畫麪的生動感。整首詩意境開濶,既有對自然景觀雄奇的描繪,又氤氳著一種空霛之美,顯示出王維詩作“詩中有畫”的獨特風格。

王維
王維,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