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社

· 元稹
古社基阯在,人散社不神。 惟有空心樹,妖狐藏魅人。 狐惑意顛倒,臊腥不復聞。 丘墳變城郭,花草仍荊榛。 良田千萬頃,佔作天荒田。 主人議芟斫,怪見不敢前。 那言空山燒,夜隨風馬奔。 飛聲鼓鼙震,高燄旗幟翻。 逡巡荊棘盡,狐兔無子孫。 狐死魅人滅,煙消壇墠存。 繞壇舊田地,給授有等倫。 農收村落盛,社樹新團圓。 社公千萬歲,永保村中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基阯(zhǐ):基礎,此處指古社的遺址。
  • 不神:不再靈驗。
  • 妖狐:傳說中的邪惡狐狸精。
  • 魅人:迷惑人。
  • 顛倒:混亂,失常。
  • 臊腥:狐狸的臭味。
  • 荊榛(jīng zhēn):荊棘和雜草。
  • 芟斫(shān zhuó):砍伐。
  • 鼓鼙(gǔ pí):古代軍中用的小鼓。
  • 逡巡(qūn xún):徘徊,猶豫。
  • 壇墠(tán shàn):古代祭祀用的土臺。

翻譯

古社的遺址仍在,但人們散去後,社不再靈驗。只有那棵空心的樹,藏着妖狐迷惑人。狐狸的迷惑使人精神錯亂,那股腥臭味也不再被聞到。丘陵和墳墓變成了城郭,花草依舊被荊棘覆蓋。千萬頃的良田,被佔作荒蕪之地。主人商議要砍伐,卻因爲怪異的現象不敢前進。那晚山中起火,火光隨風馬奔騰。鼓聲震天,高高的火焰在旗幟上翻滾。猶豫徘徊中,荊棘被燒盡,狐兔沒有留下後代。狐狸死去,迷惑人的妖怪也消失了,煙霧消散,只剩下祭祀的土臺。圍繞着舊時的田地,分配有了秩序。農作物豐收,村落繁榮,社樹重新團聚。社公萬歲,永遠保護村中的百姓。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古社的變遷與復興。通過對比古社的荒廢與復興,詩人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懷念和對自然與人文和諧共存的嚮往。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空心樹」、「妖狐」、「荊榛」等,增強了詩歌的神祕感和歷史感。結尾處對社公的祈願,體現了詩人對社會秩序和人民福祉的深切關懷。

元稹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爲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