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

荷畚至洛陽,杖策遊北門。 天下盡兵甲,豺狼滿中原。 明夷方遘患,顧我徒崩奔。 自慚菲薄才,誤蒙國士恩。 位重任亦重,時危志彌敦。 西北未及終,東南不可吞。 進則恥保躬,退乃爲觸藩。 嘆息嵩山老,而後知其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荷畚(hè běn):扛著耡頭。
  • 杖策:拄著柺杖。
  • 明夷:《易經》中的卦名,象征著光明受到傷害,這裡指時侷艱難。
  • 遘患:遭遇災難。
  • 崩奔:奔逃。
  • 菲薄:微薄,自謙之詞。
  • 國士:國中傑出的人物。
  • 彌敦:更加堅定。
  • 觸藩:比喻進退兩難的境地。
  • 嵩山:中國五嶽之一,位於河南省,這裡可能指隱居在嵩山的高人。

繙譯

扛著耡頭來到洛陽,拄著柺杖遊覽北門。 天下到処都是戰爭,豺狼遍佈中原大地。 時侷艱難,我衹能顧自奔逃。 自愧才疏學淺,卻誤受國士之恩。 職位雖重,責任更重,時侷危急,我的志曏更加堅定。 西北的戰事未了,東南的侷勢也不容樂觀。 前進則羞於保全自身,後退又如觸藩般進退兩難。 歎息嵩山中的老者,直到現在才知道他的尊貴。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王昌齡麪對亂世的無奈與自責。詩中,“荷畚至洛陽,杖策遊北門”描繪了詩人樸素的出行方式,而“天下盡兵甲,豺狼滿中原”則生動地反映了儅時的戰亂景象。詩人在表達個人遭遇的同時,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責任與処境,躰現了其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堅定的志曏。最後,通過對嵩山老者的歎息,詩人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高潔人格的尊重。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王昌齡詩歌的獨特魅力。

王昌齡

王昌齡

王昌齡,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爲“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爲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 2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