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索橋

· 陳璉
灌陽西接羌夷路,岷江湍急舟難渡。昔人以竹爲索橋,風雨飄淋豈能固。 獻王因之用意深,改造不惜千黃金。挽拖巨石出山麓,疊作厚址依江潯。 鐵柱東西列相向,鐵緪平施逾百丈。木板橫鋪若砥平,夷夏之人任來往。 我軍千里戍松潘,長說岷江渡最難。自從鐵索橋成後,饋運之人鹹喜歡。 君不見驅石爲橋橋豈成,擲杖爲橋空有名。何如此橋堅且久,獻王之功垂不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灌陽:地名,今四川省灌縣。
  • 羌夷:古代對西部少數民族的稱呼。
  • 岷江:長江上游支流,流經四川。
  • 湍急:水流急速。
  • 舟難渡:船隻難以通過。
  • 索橋:用繩索或鐵鏈架設的橋。
  • 飄淋:風吹雨打。
  • 豈能固:怎能穩固。
  • 獻王:指明朝獻王朱椿,他在位時對灌陽鐵索橋進行了改造。
  • 挽拖:牽引,拖拉。
  • 山麓:山腳。
  • 江潯:江邊。
  • 鐵緪:鐵鏈。
  • :超過。
  • 砥平:像磨刀石一樣平坦。
  • 夷夏:指少數民族和漢族。
  • 戍松潘:駐守松潘,松潘位於四川省。
  • 饋運:運輸物資。
  • :都。
  • 驅石爲橋:傳說中秦始皇驅石爲橋的故事,但未成功。
  • 擲杖爲橋:傳說中仙人擲杖化爲橋的故事,但只是傳說。

翻譯

灌陽西邊連接着通往羌夷的道路,岷江水流湍急,船隻難以渡過。從前人們用竹子做成索橋,但在風雨中怎能穩固呢?獻王因此深思熟慮,不惜花費千金進行改造。他讓人從山腳下拖出巨石,堆疊成厚實的橋基,依傍在江邊。鐵柱東西相對排列,鐵鏈平鋪超過百丈。木板橫鋪,如同磨刀石一樣平坦,使得少數民族和漢族的人們都能自由來往。我們的軍隊千里迢迢駐守松潘,常說岷江渡口最難通過。自從鐵索橋建成後,運輸物資的人們都感到歡喜。你難道沒聽說過驅石爲橋的故事嗎?那橋並未建成,擲杖爲橋也只是空有其名。但這座鐵索橋堅固而持久,獻王的功績將永垂不朽。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朝獻王朱椿改造灌陽鐵索橋的壯舉,通過對比舊有的竹索橋與新建的鐵索橋,突出了鐵索橋的堅固與便利。詩中,「挽拖巨石出山麓,疊作厚址依江潯」等句生動展現了建橋的艱辛與工程的宏大。結尾處通過對傳說中橋的對比,強調了獻王功績的實際與不朽,表達了對獻王智慧與貢獻的讚美。

陳璉

明廣東東莞人,字廷器,別號琴軒。洪武二十三年舉人,入國子監。選爲桂林教授。嚴條約,以身作則。永樂間歷許州、揚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嚴懲。宣德初爲南京國子祭酒。正統初任南京禮部侍郎。致仕。在鄉逢黃蕭養起義,建鎮壓制御之策。博通經史,以文學知名於時,文詞典重,著作最多,詞翰清雅。有《羅浮志》、《琴軒集》、《歸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