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象山下劉權家簡瀾上人
我宿象山下,薜門潮一灣。
爲尋焦隱君,太山今又還。
田家恐漂麥,擾擾趨林閒。
白髮一老翁,倚樹遙相扳。
把臂一問之,頗覺開心顏。
呼兒摘韭花,攜筐弄潺湲。
粉蝶不妨雨,亂飛繞雙鬟。
土壁積檐溜,苔蘚成斑斑。
濁酒無勸酬,滿飲歌南山。
心將平等觀,身已離塵寰。
忽懷古祠下,老僧應閉關。
明日渡江去,慈雲相對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薜門:薜荔編成的門。薜荔(bì lì),一種常綠藤本植物。
- 焦隱君:焦隱,人名,君是對男子的尊稱。
- 擾擾:紛亂的樣子。
- 潺湲:水緩緩流動的樣子。
- 檐溜:屋檐流下的雨水。
- 勸酬:勸酒。
翻譯
我住在象山腳下,門前是薜荔編成的門和一灣潮水。爲了尋找焦隱君,我今天又從太山回來。農家擔心麥子被水淹,紛紛擾擾地往林間去。一位白髮老翁,倚着樹遠遠地向我招手。我握着他的手臂詢問,他顯得非常開心。他叫兒子摘下韭花,帶着筐子去玩水。粉蝶在雨中不礙事,亂飛繞着雙鬟。土牆上積滿了屋檐流下的雨水,苔蘚斑斑。我們沒有勸酒,只是滿飲而歌,唱着南山。我心中保持着平等的觀念,身體已經遠離了塵世的紛擾。突然想起古祠下的老僧,他應該已經閉關。明天我將渡江而去,慈雲相對,心中一片寧靜。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象山腳下的田園生活,通過與白髮老翁的交流,表達了作者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和對塵世的超脫。詩中「心將平等觀,身已離塵寰」一句,深刻體現了作者的心境,即在自然中尋求心靈的平靜與超脫。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文人追求自然與心靈和諧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