騶虞詩

· 陳璉
聖教敷,遍寰區。籲騶虞,見雒墟。步履啖食何爾殊,生來自有仁義俱。 目盱盱,爍明珠。玉作爪,雪爲膚。黑文班班備五采,形質自異凡於菟。 進皇都,葉貞符,世所無。不比九真犀,不比渥窪駒。 祥麟與瑞鳳,太史堪並書。小臣作詩頌聖德,千秋萬載昭皇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騶虞 (zōu y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仁獸,象徵着仁義和吉祥。
  • 寰區 (huán qū):指整個世界或國家。
  • (xū):嘆詞,表示驚異或讚歎。
  • 雒墟 (luò xū):古代地名,這裏可能指某個特定的地點。
  • 啖食 (dàn shí):吃東西。
  • 盱盱 (xū xū):睜大眼睛的樣子。
  • (shuò):閃耀。
  • 五采 (wǔ cǎi):五彩斑斕的顏色。
  • 凡於菟 (fán yú tú):普通的虎。
  • 葉貞符 (yè zhēn fú):符合吉祥的徵兆。
  • 九真犀 (jiǔ zhēn xī):九真,古代地名,犀指犀牛,這裏指珍貴的犀牛。
  • 渥窪駒 (wò wā jū):渥窪,地名,駒指小馬,這裏指珍貴的小馬。
  • 祥麟 (xiáng lín):吉祥的麒麟。
  • 瑞鳳 (ruì fèng):吉祥的鳳凰。
  • 太史 (tài shǐ):古代官職,負責記錄歷史和天文。
  • 皇圖 (huáng tú):指帝王的版圖或國家的疆域。

翻譯

聖人的教化遍佈天下,啊,騶虞,出現在雒墟。它的步態和飲食方式多麼與衆不同,天生就具備仁義之美。

它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像閃耀的明珠。玉一般的爪子,雪一樣的肌膚。黑色的斑紋五彩斑斕,它的本質自然不同於普通的虎。

它進入皇都,符合吉祥的徵兆,這是世間罕見的。它不比九真的犀牛,也不比渥窪的小馬遜色。

祥麟和瑞鳳,太史也值得並列記錄。小臣作詩來頌揚聖德,千秋萬載彰顯皇圖的輝煌。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騶虞這一傳說中的仁獸,讚美了聖人的教化和國家的繁榮。詩中,騶虞被賦予了高貴、仁義的象徵意義,其形象與普通虎類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其非凡的地位。通過騶虞的出現,詩人表達了對國家吉祥和繁榮的祝願,同時也展現了對聖德的崇敬。整首詩語言華麗,意境深遠,充滿了對國家和君主的讚美之情。

陳璉

明廣東東莞人,字廷器,別號琴軒。洪武二十三年舉人,入國子監。選爲桂林教授。嚴條約,以身作則。永樂間歷許州、揚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嚴懲。宣德初爲南京國子祭酒。正統初任南京禮部侍郎。致仕。在鄉逢黃蕭養起義,建鎮壓制御之策。博通經史,以文學知名於時,文詞典重,著作最多,詞翰清雅。有《羅浮志》、《琴軒集》、《歸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