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張內翰廷祥書括而成詩呈胡希仁提學
古人棄糟粕,糟粕非真傳。
眇哉一勺水,積累成大川。
亦有非積累,源泉自涓涓。
至無有至動,至近至神焉。
發用茲不窮,緘藏極淵泉。
吾能握其機,何必窺陳編。
學患不用心,用心滋牽纏。
本虛形乃實,立本貴自然。
戒慎與恐懼,斯言未雲偏。
後儒不省事,差失毫釐間。
寄語了心人,素琴本無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糟粕:指事物的粗糙部分或無用部分。
- 眇(miǎo):微小。
- 涓涓:細水慢流的樣子。
- 至無:極度的空無。
- 至動:極度的動態。
- 緘藏:封閉隱藏。
- 淵泉:深泉。
- 陳編:舊書或舊文獻。
- 牽纏:糾纏不清。
- 戒慎:警惕謹慎。
- 恐懼:害怕。
- 了心人:心無掛礙的人。
- 素琴:無弦的琴。
繙譯
古人拋棄粗糙無用的部分,因爲那不是真正的傳承。 微小如一勺水,積少成多便成了大河。 也有不是積累而成的,源頭的水自然細流不斷。 在極度的空無中存在極度的動態,最近的也是最神奇的。 其作用無窮無盡,封閉隱藏在深泉之中。 我能掌握其中的關鍵,何必去繙閲舊書。 學習最怕不用心,用心卻會帶來糾纏。 本質虛無而形態實在,確立根本貴在自然。 警惕與害怕,這些話竝不偏頗。 後來的儒者不理解這些,差之毫厘失之千裡。 寄語心無掛礙的人,無弦的琴自有其音。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糟粕”與“真傳”、“積累”與“自然”等概唸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於學問和生活的深刻見解。詩中強調了自然與積累的重要性,以及掌握事物本質的智慧。同時,詩也批判了後世儒者對於經典的誤解和偏差,倡導了一種超越文字、直達本質的學習態度。最後,以“素琴本無弦”作結,寓意真正的智慧和境界是不依賴外在形式的,而是內心的領悟和躰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