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寄東所二首一

登高未必高,老腳且平步。 平步人不疑,東西任四顧。 豈無見在心,何必擬諸古。 異體骨肉親,有生皆我與。 失之萬里途,得之咫尺許。 得失在斯須,誰能別來去。 明日立秋來,人方思處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咫尺(zhǐ chǐ):古代長度單位,約等於現在的15釐米,比喻距離很近。
  • 斯須(sī xū):片刻,一會兒。

翻譯

登高並不一定意味着達到高處,年老的雙腳還是穩穩地行走吧。 穩穩地行走讓人不會懷疑,無論向東向西都可以自由地四處觀望。 難道沒有現存的思考,何必非要模仿古人呢? 不同的身體卻如同骨肉至親,所有生命都是與我相伴的。 失去它們可能遠在萬里之外,得到它們卻近在咫尺之間。 得失只在片刻之間,誰能分辨來去呢? 明天立秋到來,人們纔會開始思念處暑的時光。

賞析

這首詩通過登高與平步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於人生得失的深刻理解。詩中,「登高未必高」一句,既是對實際登高的描述,也是對人生追求的一種隱喻,指出真正的「高」並非外在的高度,而是內心的平和與滿足。後文通過對得失的描述,進一步強調了人生得失的瞬息萬變,以及人們對此的無奈與思索。最後以立秋與處暑的時令變化,暗示了時間的流逝與人生的無常,引人深思。

陳獻章

明廣東新會人,字公甫,號石齋,晚號石翁,居白沙裏,學者稱白沙先生。正統十二年,兩赴禮部不第。從吳與弼講理學,居半年而歸。筑陽春臺,讀書靜坐,數年不出戶。入京至國子監,祭酒邢讓驚爲真儒復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檢討,乞終養歸。其學以靜爲主,教學者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蘭溪姜麟稱之爲“活孟子”。又工書畫,山居偶乏筆,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時呼爲茅筆字。畫多墨梅。有《白沙詩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

陳獻章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