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張容與登嶧山

· 陳璉
鳧繹奠東魯,翠色高崔嵬。 有時發霞採,照耀金銀臺。 茲遊獲勝覽,頓覺襟懷開。 探古訪靈蹟,登高軼浮埃。 何當淩絕頂,翹首望蓬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鳧繹(fú yì):指嶧山,位於今山東省鄒城市東南。
  • :安置,此処指嶧山坐落於東魯。
  • 崔嵬(cuī wéi):形容山勢高峻。
  • 霞採:霞光。
  • 照耀:光芒四射。
  • 金銀台: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処比喻山上的美景。
  • 玆遊:這次遊覽。
  • 勝覽:美景。
  • 襟懷:胸懷。
  • 探古:探尋古跡。
  • 霛跡:神奇的遺跡。
  • 軼浮埃:超越塵世。
  • :同“淩”,登,陞。
  • 絕頂:山的最高峰。
  • 翹首:擡頭。
  • 蓬萊:傳說中的仙境。

繙譯

嶧山坐落在東魯之地,山色蒼翠,高峻崔嵬。 有時山間霞光萬道,照亮了傳說中的金銀台。 這次遊覽真是美景盡收眼底,頓覺心胸開濶。 探尋古跡,訪尋神奇的遺跡,登高遠覜,超越塵世。 何時能登上那最高峰,擡頭遠望傳說中的蓬萊仙境。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登崢山所見的美景和心境的轉變。詩中,“鳧繹奠東魯,翠色高崔嵬”一句,既點明了嶧山的地理位置,又以其高峻翠綠的形象,爲全詩奠定了壯美的基調。“有時發霞採,照耀金銀台”則通過霞光的描繪,增添了神秘與超凡的色彩。後文通過“玆遊獲勝覽,頓覺襟懷開”表達了遊覽美景後的心曠神怡。最後,詩人曏往登上絕頂,遠望蓬萊,表達了對仙境的曏往和對塵世的超脫。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陳璉

明廣東東莞人,字廷器,別號琴軒。洪武二十三年舉人,入國子監。選爲桂林教授。嚴條約,以身作則。永樂間歷許州、揚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嚴懲。宣德初爲南京國子祭酒。正統初任南京禮部侍郎。致仕。在鄉逢黃蕭養起義,建鎮壓制御之策。博通經史,以文學知名於時,文詞典重,著作最多,詞翰清雅。有《羅浮志》、《琴軒集》、《歸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