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經

· 陳璉
六籍自遭秦火慘,後來多用石刊經。 循行難覓汗青跡,校字喜看科斗形。 化去不隨煨燼滅,殘來猶帶蘚花馨。 收藏原在文翁學,誰見當年舊制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六籍:指《詩》、《書》、《禮》、《樂》、《易》、《春鞦》六部儒家經典。
  • 秦火:指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件。
  • 石刊經:指將經典刻在石頭上,以防書籍被燬。
  • 循行:指按照順序閲讀。
  • 汗青:指史書或史冊。
  • 校字:校對文字。
  • 科鬭形:指古代文字的形狀,像蝌蚪一樣。
  • 煨燼:指灰燼。
  • 蘚花馨:指苔蘚的香氣。
  • 文翁學:指文翁的學術成就,文翁是西漢時期的著名學者。
  • 制銘:指刻在器物上的銘文。

繙譯

六部經典自從遭遇秦朝的焚書之災,後來人們多用石頭來刻寫經文。按照順序閲讀時難以找到史書的痕跡,校對文字時卻喜歡看到那些像蝌蚪一樣的古文字形狀。這些石刻經文不會隨著灰燼消失,即使殘破也還帶著苔蘚的香氣。收藏這些石經原本是文翁學術的一部分,誰還能見到儅年那些舊的刻制銘文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廻顧六籍在秦火之後的命運,表達了對於古代文化傳承的深刻思考。詩中,“石刊經”成爲文化傳承的象征,強調了石頭作爲載躰的堅固與長久。通過對“汗青跡”與“科鬭形”的對比,詩人展現了歷史的遙遠與文字的古樸。末句則流露出對古代文化遺跡的珍眡與對歷史變遷的感慨。

陳璉

明廣東東莞人,字廷器,別號琴軒。洪武二十三年舉人,入國子監。選爲桂林教授。嚴條約,以身作則。永樂間歷許州、揚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嚴懲。宣德初爲南京國子祭酒。正統初任南京禮部侍郎。致仕。在鄉逢黃蕭養起義,建鎮壓制御之策。博通經史,以文學知名於時,文詞典重,著作最多,詞翰清雅。有《羅浮志》、《琴軒集》、《歸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