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衡山至雪霽堂雨繼以大風

朝發望嶽門,午憩雪霽堂。 脫鞅暫安豫,臨軒盼高岡。 巖雲膚寸合,凍雨散微涼。 飛簾東北來,沙礫起飛揚。 萬竅盡怒號,五峯若趨蹌。 詰朝登祝融,天路阻且長。 僕伕竊偶語,何如朱與張。 皇昊杳無心,造化浩茫茫。 陰陽互遷變,倏忽自難量。 太和值霧雨,曉日升扶桑。 今茲儻不然,孰敢問彼蒼。 達人貴大觀,委運固其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脫鞅(tuō yāng):解開馬的繮繩。
  • 臨軒:靠近欄杆。
  • 巖雲:山間的雲霧。
  • 膚寸:形容雲霧密佈。
  • 凍雨:寒冷的雨。
  • 飛簾:形容風大,像簾子一樣被吹起。
  • 怒號(nù háo):形容風聲大。
  • 趨蹌(qū qiāng):形容行走不穩。
  • 詰朝(jié zhāo):第二天早晨。
  • 祝融:衡山的主峯。
  • 皇昊(huáng hào):指天帝。
  • 造化:自然界的創造和變化。
  • 陰陽:古代哲學中的對立統一概念,指事物的兩個對立面。
  • 倏忽(shū hū):形容時間極短。
  • 太和:和諧的狀態。
  • 曉日:早晨的太陽。
  • 扶桑:古代神話中的神樹,也指日本,這裏可能指東方。
  • 達人:通達事理的人。
  • 大觀:宏大的視野或景象。
  • 委運:順應自然的變化。

翻譯

早晨從望嶽門出發,中午在雪霽堂休息。解開馬的繮繩,暫時享受安寧,靠近欄杆眺望高高的山岡。山間的雲霧密佈,寒冷的雨帶來一絲涼意。大風從東北方向吹來,沙石飛揚。風聲如怒吼,五座山峯彷彿在搖擺行走。第二天早晨計劃登上祝融峯,但天路既阻且長。僕人們私下議論,像朱與張那樣的人又如何。天帝的心思難以捉摸,自然界的創造和變化浩瀚無邊。陰陽交替變化,瞬間難以預料。和諧的狀態遇到了霧雨,早晨的太陽升起在東方。如果今天不是這樣,誰敢問蒼天。通達事理的人重視宏大的視野,順應自然的變化是其常態。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登衡山的旅途經歷和自然景觀的變化,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山間的雲霧、寒冷的雨和強烈的風,以及作者對自然界變化的深刻感悟。詩中「皇昊杳無心,造化浩茫茫」表達了對自然界神祕莫測的敬畏,而「達人貴大觀,委運固其常」則體現了順應自然、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詩人葉春及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

葉春及

明浙江歸安人,字化甫。隆慶初由鄉舉授教諭,上書陳時政三萬餘言,都人傳誦。後遷惠安知縣,尋引歸。後以薦爲鄖陽同知,入爲戶部郎中卒。工詩文,有《石洞集》。 ► 3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