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彈琴峽
邊城春色晚,四月柳含芽。不入居庸道,安知有落花。
澗水清淺流,高低繞人家。忽聞孤鸞別鶴之清調,琅然出幽谷之谽谺。
水石自成音,穆如風中琴。聽無用於鍾期,巧無施於伯牙。
洗我客愁盡,因之髮長嗟。大都商旅來如市,雄邊羽檄紛如麻。
高風撼地白日黯,夢魂不定聽胡笳。皆言此地即堪愁,不到邊庭鬢欲華。
孰有幽泉不改音,喬木四時山自嘉。乃知桃花源,何必武陵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彈琴峽:位於中國北京市昌平區,是居庸關附近的一個峽穀,因峽穀內水聲如琴聲而得名。
- 居庸道:即居庸關,是中國古代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位於北京市昌平區。
- 孤鸞別鶴:指孤獨的鸞鳥和離群的鶴,比喻孤獨或離別的音樂。
- 谽谺(hān xiā):形容山穀深邃的樣子。
- 穆如:溫和的樣子。
- 鍾期:鍾子期,春鞦時期楚國人,以善聽琴聲著稱,是伯牙的知音。
- 伯牙:春鞦時期著名的琴師,與鍾子期爲知音。
- 羽檄:古代用於征召或傳達緊急軍情的文書,上麪插有羽毛表示緊急。
- 衚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常用於表達邊塞的哀愁。
- 桃花源:出自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比喻理想中的隱居之地。
- 武陵涯:指桃花源所在的地方,武陵是古代地名,位於今湖南省境內。
繙譯
邊城的春天來得晚,四月份柳樹才剛剛發芽。如果不走進居庸關的道路,怎能知道這裡還有落花。 澗水清澈淺流,高低環繞著人家。忽然聽到孤獨的鸞鳥和離群的鶴的清幽曲調,那聲音清脆地從幽深的山穀中傳出。 水石自然形成了音樂,溫和如風中的琴聲。聽這音樂無需鍾子期那樣的知音,彈奏也無需伯牙那樣的技巧。 這音樂洗淨了我的客人憂愁,使我因此發出長歎。大都的商旅如市集般聚集,邊塞的緊急軍情如麻般紛亂。 高風撼動大地,白日顯得黯淡,夢魂不定地聽著衚笳的哀鳴。都說此地就足以令人憂愁,不到邊疆鬢發已斑白。 哪有幽靜的泉水不改變其音調,高大的樹木四季山景自然美好。於是我知道桃花源,何必非在武陵的邊際。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城春色的晚來和居庸關附近的自然景色,通過對比邊塞的憂愁與自然的甯靜,表達了詩人對理想中隱居生活的曏往。詩中“水石自成音,穆如風中琴”一句,巧妙地將自然之聲比作琴音,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諧之美的贊美。結尾処提到“桃花源”,暗示了詩人對遠離塵囂、廻歸自然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