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內篇·言語第二十 [ 唐] 劉知幾
蓋樞機之發,榮辱之主,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則知飾詞專對,古之所重也。
夫上古之世,人惟樸略,言語難曉,訓釋方通。是以尋理則事簡而意深,考文則詞艱而義釋,若《尚書》載伊尹之訓,皋陶之謨,《洛誥》、《牧
禮記 · 學記 [ 漢] 戴聖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衆;就賢體遠,足以動衆,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
刑法忠厚之至論 [ 宋] 蘇轍
古之君子立於天下,非有求勝於斯民也。爲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於其中以不能自出也;爲賞以待天下之賢才,而唯恐天下之無賢而其賞之無以加之也。蓋以君子先天下,而後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
介之推不言祿 [ 周] 左丘明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爲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
人間詞話 · 第三十六則 [ 清] 王國維
美成《青玉案》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覺白石《念奴嬌》、《惜紅衣》二詞,猶有隔霧看花之恨。
東坡 [ 宋] 薛季宣
江之廣矣,一葉航斯。
東坡遠矣,企而望斯。
彼草蒙茸,翳於雪堂。
決決濫泉,橋亦云亡。
人知其名,我懷允實。
崔嵬者山,有環彼室。
江之廣矣,跋而髣髴。
悠哉悠哉,如泉流以出。
我思古人,寥其久矣。
傳習錄 · 卷中 · 答顧東橋書 · 七 [ 明] 王守仁
來書雲:“人之心體本無不明,而氣拘物蔽,鮮有不昏;非學、問、思、辨以明天下之理,則善惡之機、真妄之辨,不能自覺,任情恣意,其害有不可勝言者矣。”
此段大略似是而非。蓋承沿舊說之弊,不可以不辨也。夫學
慈溪縣學記 [ 宋] 王安石
天下不可一日而無政教,故學不可一日而亡於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黨庠、遂序、國學之法立乎其中。鄉射飲酒、春秋合樂、養老勞農、尊賢使能、考藝選言之政,至於受成、獻馘、訊囚之事,無不出於學。於此養天下
永州龍興寺東丘記 [ 唐] 柳宗元
遊之適,大率有二:曠如也,奧如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鬱,寥廓悠長,則於曠宜;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則於奧宜。因其曠,雖增以崇臺延閣,回環日星,臨瞰風雨,不可病其敞也;因其奧,雖增以茂樹叢
送孟東野序 [ 唐] 韓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爲聲者
刑賞忠厚之至論 [ 宋] 蘇軾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
傳習錄 · 捲上 · 徐愛錄 · 徐愛引言 [ 明] 王守仁
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爲正,蓋先儒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
留君儀哀詞 [ 宋] 郭祥正
懷伊人兮,漳水之湄。爰結好之初兮,予方出乎陷阱之羈縻。
彼知予之橫罹兮,眷煢煢而弗支。氛侵侵而襲人兮,子獨贈我以蘭芝。
芳芬芬而爽吾衷兮,雖厄窮而弗疑。言涓涓而洗吾耳兮,寂塵聽而悽其。
炊嘉黍而納吾腹
三鳳行贈海東之還江南 [ 元] 虞集
海東之,兄弟三人如鳳凰,胸臆羽翮皆文章,九年三入天門翔。
伯沖天,季驚人,一日四海皆知名。東之之文五色雲,見者眩晃生眵昏,三進三已之,了若耳不聞。
二人得之,喜未足雲,東之不慍乃可尊。束書江上還見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