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之洞联 [ ] 程德全

勋名合伊葛而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学术萃亚欧为一,前无古人,后无古人。

史記 · 三十世家 · 外戚世家 [ ] 司馬遷

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興也以塗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興也以有娀,紂之殺也嬖妲己。周之興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於襃姒。故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

潘延之贊 [ ] 周志蕙

毗盧無生之藏,震旦有道之器。 談妙義借身爲舌,擎大千以手爲地。 機鋒不減龐藴,而解文字禪。 行藏大類孺子,而值休明世。 舒王强之而不可,神考致之而不起。 此天下士大夫所共聞,然公豈止於是而已乎。

陬操 [ ] 王令

行曷爲兮天下,老吾身而不歸。 人固舍吾而弗從,吾安得狥人而從之。 昔所聞其是兮,今也見之則非。 嗟若人之弗類,尚何足以與爲。 彼天下之皆然,嗟予去此而從誰。 信亦命已矣夫,固行兮而曷疑。

善哉行 其二 [ ] 李攀龍

巢父潔身,天下為汙。 四岳九官,而無匹夫。 傅說築巖,維時商實。 爰立作相,不俟終日。 尚避海濵,二老是麗。 既載後車,三聖所師。 仲未伯齊,三逐何鄙。 生有父母,知有鮑子。 伯陽猶龍,和光同塵。 芻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其四百四 [ ] 釋正覺

像取模畫,人成幻化。 得失一鬮,是非一馬。 建立摐摐,權行且且。 平貼而安,放蕩而野。 科臼弗存,軌儀何暇。 饑則餐,飽則罷。 硬而枕,軟而藉。 出世間於世間,藏天下於天下。 更問如何,之乎者也。

王安石論 [ ] 方孝標

王安石以新法佐宋神宗治天下,而是非相乘,卒至於亂。說者謂靖康、建炎之禍,皆由所爲,故追論之,若其奸有浮於章惇、蔡京者。嘻,此曲士之論也。 說者曰:祖宗之法,不當變也。夫祖宗之法,誠不當變。然宋之祖宗

漢書 · 志 · 五行志下之上 [ ] 班固

傳曰:“思心之不,是謂不聖,厥咎,厥罰恆風,厥極兇短折。時則有脂夜之妖,時則有華孽,時則有牛禍,時則有心腹之痾,時則有黃眚黃祥,時則有金木水火沴土。” “思心之不,是謂不聖。”思心者,心思慮也;寬也

《新五代史·一行傳》序 [ ] 歐陽修

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當此之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搢紳之士安其祿而立其朝,充然無復廉恥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謂自古忠臣義士多出於亂世,而怪當時可道者何少也!豈果無其人哉

山行 [ ] 柳漁

雨後秋山翠滿坡,行行翹首望嵯峨。 斜通線路人蹤少,飢下巉巖虎跡多。 萬樹聲乾黃葉墮,一筇影曳白雲過。 天將薄暝思投宿,喜聽歸樵隔水歌。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 ] 老子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爲而成。

過秦論 [ ] 賈誼

【上篇】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漢書 · 志 · 五行志下之下 [ ] 班固

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穀樑傳》曰,言日不言朔,食晦。《公羊傳》曰,食二日。董仲舒、劉向以爲,其後戎執天子之使,鄭獲魯隱,滅戴,衛、魯、宋鹹殺君。《左氏》劉歆以爲正月二日,燕、越之分野也。凡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 ] 老子

江海之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讀李翱文 [ ] 歐陽修

予始讀翱《復性書》三篇,曰:此《中庸》之義疏爾。智者誠其性,當讀《中庸》;愚者雖讀此不曉也,不作可焉。又讀《與韓侍郎薦賢書》,以謂翱特窮時憤世無薦己者,故丁寧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韓爲秦漢間好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