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他向外奔逐得越遠,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而能明瞭“天道”,不妄爲而可以有所成就。
注釋
窺牖:窺,從小孔隙裏看;牖,音you,窗戶。
天道: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
不見而明:一本作“不見而名”。此句意爲不窺見而明天道。
不爲:無爲、不妄爲。
賞析
陳鼓應先生說:“老子認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種規律運行着,掌握着這種規律(或原則),當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實況。他認爲心靈的深處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鏡子,這種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層如灰塵般的情慾(情慾活動受到外界的誘發就會趨於頻繁)。老子認爲我們應透過自我修養的功夫,作內觀返照,淨化慾念,清除心靈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虛靜的心境,去覽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運行的規律。”(《老子註釋及評介》第249頁)我們同意陳鼓應先生的見解。以往批評老子的認識論是徹頭徹尾唯心主義先驗論的論著,都要引“不出戶,知天下”作爲論據。這樣的認識實際是一種誤解。老子是一位博學多識之人,他有豐富的生活實踐經驗。在以前的若干章節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涉及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的內容,這些都表明老子極爲重視生活實踐。但更重要的是,老子是極富智慧之人,是天才的哲人。他的意思是,並不是什麼事都只有經過本人的實踐才能認識,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重視理性認識,間接知識。“不出戶”、“不窺牖”這類極而言之的強調手法,從古到今都是普遍應用的。不過,我們的看法是,研究老子,研究《道德經》,應當深入體會其中蘊含着的真實觀點,不可望文生義,更不可片面理解。同時,還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因爲正確地說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這不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們所能夠解決的重大哲學論題。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
老子的其他作品
- 《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五十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十八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三章) 》 —— [ 周 ] 老子
- 《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 —— [ 周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