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 老子
江海之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江海所以能夠成爲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爲百川之王。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爲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注釋

百谷王:百川狹谷所歸附。 聖人:一本無此二字。 重:累、不堪重負。

賞析

如上一章所說,在老子研究中有一些註釋家認爲,這一章表達了老子的一套利用人民、統治人民的權術。例如,張鬆如先生說“這是向統治者獻言,頗有點像班固所說的‘君人南面之術’。”(《老子校讀》第365頁)不過,張先生的觀點並不完全等同於有些學者關於老子是爲統治者出謀劃策的觀點,而是認爲老子的主張反映了農民小生產者的願望。他說:“‘聖人’要想統治人民,就得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就得把自身放置在人民後面。最後,要做到‘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難道這不正是當時處於水深火熱的廣大農業小生產者的迫切願望嗎?事實上,封建統治者當中誰個能做到這一點呢?以不爭爭,以無爲爲,這是合乎辯證法的,這也是農業小生產者的經濟特點及其階級利益決定的一種社會思想。當然,他只能把這種思想作爲建議進獻給他所理想中的體‘道’的‘聖人’。爲什麼一定會是這樣呢?因爲‘他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權力,這種權力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階級侵犯,並從上面賜給我們雨水和陽光。’從來的農民階級都是皇權主義者,這在他們剛剛走上歷史舞臺的古時,更是如此。天真幻想誠有之,貶曰滑頭,作爲陰險,未免過界了吧。”(同上)對於張鬆如先生的這番論述,我們基本上表示贊同。如果說老子是在爲統治者獻計獻策,那也是站在勞動者的立場上,是爲國家和百姓的利益而吶喊。這種立場和觀點,我們感到與孔孟和儒家所講的“君末民本”的思想或多或少有些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因爲“君末民本”的仍是在爲封建統治者做長遠打算。然而這種主張在今天的學術研究中已基本得到學者們的肯定,那麼我們覺得老子的這些主張,是不是也應當得到肯定呢?我們想,答案應當是肯定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百谷王:百川河川所匯往的地方,即「所有河谷、溪流都匯聚歸附之地」 ,形容地位最尊崇、匯聚一切的所在。谷,河谷( h é),河流。
  • 善下之: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下,處在……之下。
  • 欲上民:想要領導民衆、位居民衆之上。上,這裏用作動詞,在……之上,領導。
  • 以言下之:用言辭對民衆表示謙下。
  • 欲先民:想要領先於民衆、走在民衆前面。先,用作動詞,在……之前 。
  • 身後之:把自己放在後面。身,自身、自己。
  • 民不重:民衆不感到有沉重壓迫的負擔 。重,覺得沉重,有負擔 。
  • 民不害:民衆不感到有妨害。害,感到妨害。
  • 樂推而不厭:樂意推舉而不厭惡。樂,樂意;推,推舉;厭,厭惡、嫌棄 。

翻譯

大江大海之所以能成爲百川匯聚的王者,是因爲它們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夠成爲百川歸附之王。因此,聖明的人想要領導民衆,一定要用言辭對民衆表示謙下;想要走在民衆前面帶領大家,一定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所以,聖明的人處在領導位置上時,民衆不會感到有沉重的負擔;走在前面時,民衆不會覺得受到妨害。因此,天下人都樂意推舉他而對他不會有厭惡之感。因爲他不與衆人爭名奪利,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競爭。

賞析

這一章老子以江海作比,闡述了 「 謙下 」 、「 退讓 」 的爲人處世之道以及領導哲學。通過「江海善下」這一自然現象類比聖人治理天下的方式。倡導領導者應具備謙遜溫和、不與人爭的品德,不居功自傲,把自身利益放在民衆之後,讓民衆安心追隨、毫無壓力。這種思想表面看似消極退讓,實則蘊含着深刻智慧,老子洞察到過分爭逐會引發矛盾,而 「 不爭 」 反而能贏得人心與威望。這樣的處世、領導觀念,超越時代侷限,爲世人在面臨各種利益紛爭、處理人際關係時提供了有益啓發和指導,對打造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具有深遠意義 。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