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六節 [ ] 孟子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廉恥 [ ] 顧炎武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爲。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爲大臣而無

孟子人不可以無恥 [ ] 陳普

恥字在人爲甚大,根心羞惡不容無。 所存所失分岐路,爲蹠爲堯遂兩途。

恥菴 [ ] 周用

子車古有訓,人不可無恥。 悠悠下千載,聞者乃興起。 清風濯厚顔,伊人欲何俟。 西山伯夷蔽,東海魯連水。 願言謝賢達,毋獨為君子。

廉恥 [ ] 蘇葵

廉恥於人要謹存,不存須自究其端。 解將富貴輕輕看,自得云爲入善門。

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字贊 [ ] 張天賦

恥恥恥,一事不如人所鄙。直須猛省洗前羞,進入聖賢門戶裏。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七節 [ ] 孟子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爲機變之巧者[1],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四言詩·《明恥篇》題志 [ 当代] 毛澤東

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和聖俞織女無恥羞 [ ] 劉敞

織女有恥羞,歲一過牽牛。 暫來已遽往,光景不少留。 會合一何亟,離別一何脩。 不知靈匹意,正使今人愁。 河漢清且廣,風波無時休。 蹇修古不存,烏鵲相爲謀。 理拙心莫同,誰令結綢繆。 蛾眉坐自老,紈扇空

論語 · 爲政篇 · 第三章 [ ] 孔子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閒居雜詠三十二首 其三十二 恥維 [ ] 陳淳

恥以維其心,在心每知愧。 不善臨吾前,真如負芒刺。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七節 [ ] 孟子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

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二十五章 [ ] 孔子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和陶飲酒 其十九 [ ] 魏學洢

頑隱恥泉石,鰥官恥榮仕。 當余無事時,世紛孰纒已。 胡為俯仰間,赧赧亦懐恥。 遡風一登髙,秋思㡬千里。 天地一何曠,渺茫窅無紀。 苟不與之然,墮落無底止。 所恥其在兹,日月曷敢恃。

問說 [ ] 劉開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眞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捨問,其奚決焉? 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