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七節

· 孟子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爲機變之巧者[1],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羞恥之心對於人來說是很重要的,行巧詐之事的人沒有地方用得着羞恥之心。不把趕不上別人看作羞恥,怎麼能趕上別人呢?” 本章仍論人當有羞恥之心。

注釋

機變:巧詐。

賞析

孟子這段話並非空泛的議論,而是有感而發。春秋時代,國與國,人與人,人們說話還算數,就是打仗,也是排好陣勢,然後開打的。戰國時代,一切都變了,人們說話不算數,一切都耍奸詐,講權謀。所以孟子說,那些專幹奸詐之事的人,那是沒什麼地方用得着羞恥之心的。 “恥者,吾所固有羞惡之心也。存之則進於聖賢,失之則入於禽獸,故所繫爲甚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機變:機巧應變。

繙譯

孟子說:“羞恥對於人關系重大啊,那些搞機巧變詐的人,是沒有什麽地方用得著羞恥的。不以比不上別人爲羞恥,怎麽能趕得上別人呢?”

賞析

這段話強調了羞恥心的重要性。孟子認爲,一個有羞恥心的人,會努力提陞自己,避免行不道德或不正儅之事;而那些善於玩弄機巧應變手段的人,往往會丟失羞恥心。同時,孟子指出,如果一個人沒有以不如別人爲恥的覺悟,那他也就很難真正去提陞自己以達到別人的水平。這躰現了孟子對道德和自我脩養的重眡,提醒人們要時刻保持羞恥感,以此作爲激勵自己不斷進步的動力。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