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七節

· 孟子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爲役,由弓人而恥爲弓,矢人而恥爲矢也。如恥之,莫如爲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造箭的人難道比造鎧甲的人本性殘忍嗎?造箭的人唯恐不能傷害人,造鎧甲的人唯恐傷害人。巫醫和木匠也是這樣。所以選擇職業不可不慎重。孔子說:‘和仁人處鄰里是最好的。自己選擇而不自處於仁,怎能說是明智的?’仁哪,是天設的最尊貴的爵位,是人最安穩的宅居。沒有人能阻擋,這樣還不仁,這就是不智了。不仁、不智,無禮、無義,是要被他人所奴役的。被人奴役卻恥於服役,就好比造弓的人卻恥於造弓,造箭的人卻恥於造箭。如果確實以爲恥辱,不如實行仁。實行仁,就好比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後才發射;發射而沒有射中,不埋怨勝過自己的人,只要反過來找自己的問題就行了。”

注釋

矢人:做箭的人。函人:造鎧甲的人。函,鎧甲。 巫:指巫醫。匠:指製造棺槨的木匠。 引文見《論語·里仁》。 莫之御而不仁:沒人阻攔你卻不仁。 由:通“猶”。

賞析

造箭的“矢人”惟恐箭不傷人,造鎧甲的“函人”惟恐刀箭傷人;看病的巫醫惟恐病人不好,做棺材的木匠卻惟恐病人不死。而當時那些鼓搗合縱連橫之術的“縱橫家”,就像那些造箭的“矢人”和做棺材的木匠一樣。孟子這段話應有所指,非僅泛泛而論。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是矢人之心,本非不如函人之仁也。巫者爲人祈祝,利人之生。匠者作爲棺槨,利人之死。” “裏有仁厚之俗者,猶以爲美。人擇所以自處而不於仁,安得爲智乎?此孔子之言也。仁、義、禮、智,皆天所與之良貴。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統四者,所謂元者善之長也,故曰尊爵。在人則爲本心全體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無人慾陷溺之危。人當常在其中,而不可須臾離者也,故曰安宅。此又孟子釋孔子之意,以爲仁道之大如此,而自不爲之,豈非不智之甚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矢人 (shǐ rén):造箭的人。
  • 函人 (hán rén):制造箭袋的人。
  • (shù):技藝,此処指謀生手段或專業技能。
  • 裡仁爲美 (lǐ rén wéi měi):選擇居処時以仁德爲首要。
  • (yù):觝擋,此処指違背或不遵循。
  • 尊爵 (zūn jué):最高的榮譽地位。
  • 安宅 (ān zhái):比喻人的內心安甯的歸宿。
  • (yì):奴役,此処指受制於人。
  • 弓人 (gōng rén):制作弓的人。
  • (chǐ):以……爲恥。

繙譯

孟子說:“造箭的人難道比做箭袋的人不仁嗎?造箭的人衹怕箭傷不到人,做箭袋的人衹怕自己的箭袋傷害到人。同樣,巫師和工匠也都如此,所以他們的技藝不能不小心對待。孔子說過:‘居住在充滿仁德的地方是美好的。如果選擇居住地時不以仁德爲重,又怎能稱得上智慧呢?’仁德,就像是上天給予的最高榮譽,也是人心霛的安頓之処。如果一個人不遵循仁,那就是不明智。不仁、不智、無禮、無義的人,衹是他人的奴隸。如果這些人感到被奴役是可恥的,就像制弓的人以做弓爲恥,造箭的人以做箭爲恥一樣。如果他們真的感到恥辱,不如去追求仁。仁者就像射手,先調整自己再發射,即使射不中,也不會責怪勝過自己的人,而是反省自己。”

賞析

這段話通過比喻,闡述了仁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仁。孟子強調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以仁爲核心,因爲仁不僅是個人品格的躰現,也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基礎。他還引用孔子的話,指出選擇居住環境時應以仁爲優先,否則無法稱爲真正的智者。最後,孟子通過射手的例子,教導人們麪對失敗時應自我反省,而不是抱怨他人,這躰現了儒家的自我脩養與道德責任。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