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日同吳霽寰副憲張瑞泉週中槐二僉憲登會波樓
獨帶斜陽來北郭,不知明月出東山。
翠浮華頂煙初斂,綠滿平疇水自環。
正喜一登皆在目,未辭屢到即忘還。
賦成卻愧非王粲,諸老高名豈易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斜陽:傍晚時西斜的太陽。
- 北郭:城北的外牆。
- 東山:東邊的山。
- 華頂:華美的山頂。
- 平疇:平坦的田野。
- 一登:一次登臨。
- 王粲: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以文才著稱。
- 高名:顯赫的名聲。
繙譯
獨自帶著傍晚的斜陽來到城北的外牆,卻未察覺明月已從東山陞起。 山頂的菸霧初散,顯得翠綠而華美,田野四周的綠意盎然,水流自然環繞。 正因爲一次登臨就能盡收眼底,所以不厭其煩地多次到訪,以至於忘返。 寫成詩篇後,卻感到羞愧,因爲自己竝非王粲那樣的才子,諸位前輩的高名豈是輕易能夠企及的。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中鞦日與友人登樓的情景,通過“斜陽”與“明月”的對比,展現了時間的流轉與景色的變化。詩中“翠浮華頂”與“綠滿平疇”的描繪,生動地勾勒出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光。結尾処對王粲的提及,既表達了對前賢的敬仰,也透露出對自己才華的自謙。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及對文學前輩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