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舍清明

· 王恭
杜宇啼來欲暮春,忽逢寒食倍沾巾。 萍蹤每恨天涯別,華髮空看鏡裏新。 故壟鬆楸應漸遠,異鄉風景有誰親。 經過幾處堪惆悵,渾是山陽笛里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杜宇:即杜鵑,一種鳥,其鳴聲悽切,常用來比喻悲傷的情感。
  • 寒食:中國傳統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這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
  • 沾巾:淚水沾溼了巾帕,形容非常悲傷。
  • 萍蹤:像浮萍一樣漂泊不定的行蹤。
  • 華髮:白髮,指年老。
  • 故壟:故鄉的墳墓。
  • 鬆楸:松樹和楸樹,常用來象徵故鄉或墓地。
  • 山陽笛:山陽,地名,笛聲,這裏指聽到笛聲而感到的鄉愁。

翻譯

杜鵑啼叫,預示着暮春的到來,忽然遇到寒食節,更是讓我倍感悲傷,淚水沾溼了巾帕。 我像浮萍一樣漂泊,每每痛恨天涯的離別,空自看着鏡中新生出的白髮。 故鄉的墳墓和那松樹楸樹應該越來越遠了,異鄉的風景又有誰能真正親近呢? 經過幾處地方都讓人感到惆悵,彷彿全是山陽那笛聲中的人,充滿了鄉愁。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王恭在清明時節的深切鄉愁和人生感慨。詩中,「杜宇啼來」和「忽逢寒食」描繪了時節的變遷和節日的哀思,增強了詩的情感色彩。通過「萍蹤」和「華髮」的對比,詩人抒發了對漂泊生涯的無奈和對年華老去的感慨。最後,以「故壟鬆楸」和「山陽笛」爲象徵,深化了對故鄉的懷念和對異鄉生活的疏離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和對人生無常的深刻感悟。

王恭

明福建長樂人,一作閩縣人。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少遊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履,歸隱於七巖山,凡二十年。永樂四年,以薦待詔翰林。年六十餘,與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爲閩中十才子之一。有《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