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少師端午日賜宴詩韻時同纂修羣書於文淵閣下

· 王紱
功勳尤喜晚年成,出語常令四座驚。 重望固應居國老,謙光猶復禮儒生。 彤庭宴罷看儀鳳,黃閣詩成聽禁鶯。 況是太平無事日,纂修羣籍贊文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奉和: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和體裁作詩詞而表示與對方唱和。
  • 少師:古代官名,此處指擔任少師的人。
  • 端午日:即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農曆五月初五。
  • 賜宴:皇帝或高官賜予的宴會。
  • 纂修:編纂和修訂。
  • 羣書:衆多書籍。
  • 文淵閣:明代宮廷藏書樓,也是編纂書籍的地方。
  • 彤庭:指皇宮的庭院,因常用紅色裝飾,故稱彤庭。
  • 儀鳳:指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瑞鳥,象徵吉祥。
  • 黃閣:指宰相府,因門塗黃色,故稱黃閣。
  • 禁鶯:宮中的鶯鳥,此處指宮中的歌聲或音樂。
  • 太平:指社會安定,沒有戰亂。
  • 文明:指文化繁榮,社會進步,文明發展。

翻譯

晚年成就功勳,令人讚歎, 言談舉止,常使四座皆驚。 德高望重,本應居於國老之位, 卻依然謙遜,以禮待儒生。 皇宮宴會結束,看着鳳凰般的儀態, 宰相府中,詩作完成,聽着宮中的鶯歌。 何況是在這無戰亂的太平盛世, 編纂修訂衆多書籍,助力文化繁榮。

賞析

這首作品讚頌了一位晚年成就非凡、德高望重的老者,他在端午節的賜宴上,以其謙遜有禮的態度和卓越的才華,贏得了衆人的尊敬。詩中通過「彤庭宴罷看儀鳳,黃閣詩成聽禁鶯」等句,描繪了皇宮的盛景和文化的繁榮,表達了對太平盛世和文化發展的讚美。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文人對文化和道德的崇高追求。

王紱

王紱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孟端,號友石生,以隱居九龍山,又號九龍山人。自少志氣高發,北遊逾雁門。永樂中以薦入翰林爲中書舍人。善書法,自謂書必如古人,庶可名業傳後。尤工畫山水竹石,妙絕一時。性高介絕俗,豪貴往見,每閉門不納。有《王舍人詩集》。 ► 6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