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社日喜趙裕子至

社事今朝興倍濃,鵲聲頻噪木芙蓉。 百千異寶非難得,九十高人未易逢。 知有烏方留鶴鬢,不勞鳩杖笑龍鍾。 歷階上馬今能健,何必精神嘆是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秋社日:古代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爲秋社日,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 趙裕子:人名,詩中的友人。
  • 鵲聲頻噪:鵲鳥頻繁的叫聲。
  • 木芙蓉:一種植物,秋季開花,花色豔麗。
  • 百千異寶:指各種珍奇寶物。
  • 九十高人:指年高德劭的人。
  • 烏方留鶴鬢:烏方,指烏髮;鶴鬢,指白髮。意指保持黑髮,不顯老態。
  • 不勞鳩杖:鳩杖,古代老人用的柺杖。意指不需要拐杖輔助行走。
  • 龍鍾:形容行動不靈活,老態龍鍾。
  • 歷階上馬:指能夠穩健地上下馬。
  • 是翁:指詩人自己。

翻譯

今朝秋社日的興致格外濃厚,鵲鳥的叫聲頻繁地在木芙蓉間響起。 珍奇寶物雖多卻非難得,但九十歲的高人卻難以遇到。 知道烏髮如鶴鬢般留存,不需要拐杖輔助,不會顯得老態龍鍾。 能夠穩健地上下馬,今我依然健壯,何必嘆息自己的精神不如當年。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秋社日喜悅心情的描繪,以及對友人趙裕子到來的歡迎。詩中通過鵲聲、木芙蓉等自然景象,營造出節日的喜慶氛圍。同時,詩人通過對「百千異寶」與「九十高人」的對比,表達了對高壽者的敬仰。後兩句則展現了詩人對自己老而不衰、精神矍鑠的自得之情,體現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王邦畿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王隼父。明末副貢。隱居羅浮。以詩名。有《耳鳴集》。 ► 4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