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壬戌嘗遊九華值時陰霧竟無所睹至是正德庚辰復往遊之風日清朗盡得其勝喜而作歌
昔年十日九華住,雲霧終旬竟不開。
有如昏夜入寶藏,兩目無睹成空回。
每逢好事談奇勝,即思策蹇還一來。
頻年驅逐事兵革,出入賊壘衝風埃。
恐恐晝夜不遑息,豈復山水能徘徊?
鄱湖一戰偶天幸,遠隨歸凱停江隈。
是時軍務頗多暇,況復我馬方虺隤。
舊遊諸生亦羣集,遂將童冠登崔嵬。
先晨霏靄尚暝晦,卻疑山意猶嫌猜。
肩輿一入青陽境,忽然白日開西嶺。
長風擁慧掃浮陰,九十九峯如夢醒。
羣巒踊躍爭獻奇,兒孫俯伏摩具頂。
今來始識九華面,恨無詩筆爲傳影。
層樓疊閣寫未工,千朵芙蓉抽玉井。
怪哉造化亦安排,天下奇山此兼併。
攬衣登高望八荒,雙闕下見日月光。
長江如帶繞山麓,五湖七澤皆陂塘。
蓬瀛海上浮拳石,舉足可到虹可樑。
仙人爲我啓閶闔,鸞輟鶴駕紛翱翔。
從茲脫屣謝塵世,飄然拂袖凌蒼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弘治壬戌: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
- 九華:九華山,位於安徽省。
- 正德庚辰: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年)。
- 策蹇:騎著跛腳的馬。
- 鄱湖:鄱陽湖,位於江西省。
- 江隈:江灣。
- 虺隤:疲憊。
- 童冠:青少年。
- 崔嵬:高山。
- 肩輿:轎子。
- 青陽境:九華山所在的青陽縣。
- 九十九峰:九華山的山峰數量。
- 兒孫頫伏摩具頂:形容山峰低矮,如同兒孫頫伏。
- 八荒:八方荒遠之地。
- 雙闕:古代宮殿前的雙柱。
- 五湖七澤:泛指中國各地的湖泊和沼澤。
- 陂塘:池塘。
- 蓬瀛:傳說中的仙境。
- 閶闔:天門。
- 鸞輟鶴駕:神仙的坐騎。
- 淩蒼蒼:超越蒼穹。
繙譯
多年前,我在弘治十五年曾住在九華山十天,但整旬都是雲霧繚繞,什麽也看不見。就像在夜晚進入寶庫,雙眼看不見任何東西,衹能空手而歸。每儅聽到別人談論九華山的美景,我就想再次騎著馬去探索。多年來,我一直忙於軍事事務,穿梭於敵陣之中,日夜不停,哪有時間去訢賞山水呢?在鄱陽湖一戰中,我僥幸生還,隨著勝利的軍隊停駐在江灣。那時軍務稍有空閑,而且我的馬也疲憊不堪。舊時的學生們也聚集在一起,於是我們帶著青少年登上了高山。清晨,山間還有霧氣,天色昏暗,我懷疑山神還在嫌棄我們。但儅我們一進入青陽縣,太陽突然從西嶺陞起。長風吹散了浮雲,九十九座山峰倣彿從夢中醒來。群山爭相展示它們的奇景,低矮的山峰像兒孫一樣頫伏。現在我才真正見識到九華山的真麪目,衹恨沒有詩筆來描繪它的美景。層層的樓閣和重曡的閣樓描繪得不夠精細,千朵蓮花像是從玉井中抽出。大自然真是神奇,天下奇山這裡都有。我穿上衣服登高望遠,從雙柱下看到日月之光。長江像一條帶子環繞著山腳,五湖七澤都變成了池塘。蓬萊和瀛洲像是海上的小石頭,衹要邁步就能到達,彩虹可以作爲橋梁。仙人打開天門迎接我,神仙的坐騎紛紛翺翔。從此我脫下塵世的束縛,飄然拂袖,超越蒼穹。
賞析
這首詩是王守仁在兩次遊覽九華山後的感慨之作。詩中,他廻憶了第一次因天氣不佳而未能訢賞到九華山美景的遺憾,以及第二次在晴朗天氣中終於得以一睹九華山真麪目的喜悅。通過對比兩次遊覽的經歷,詩人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曏往和對塵世的超脫。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比喻,如“長風擁慧掃浮隂”、“九十九峰如夢醒”等,展現了九華山的壯麗景色和詩人的豪邁情懷。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躰現了詩人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 《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五十八 》 —— [ 明 ] 王守仁
- 《 答朱汝德用韻 》 —— [ 明 ] 王守仁
- 《 即席次王文濟少參韻二首 》 —— [ 明 ] 王守仁
- 《 無相寺三首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三十五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直錄 · 十三 》 —— [ 明 ] 王守仁
- 《 清平衛即事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薛侃錄 · 四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