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林漢孟瓢所

· 王恭
東林富猿鹿,下有靜者廬。 四壁無長物,一瓢常晏如。 青蘿覆虛牖,落葉紛前除。 初疑許由室,終類顏子居。 飯糗常自樂,飲泉非願餘。 雙澗時浣衣,七巖閒著書。 何須洗雙耳,始與塵事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晏如:安然自若的樣子。
  • 許由:古代傳說中的隱士,以清高著稱。
  • 顔子:即顔廻,孔子的弟子,以清貧自守著稱。
  • 飯糗:喫乾糧,指生活簡樸。
  • 浣衣:洗衣服。
  • 七巖:指山中的七座巖石,這裡泛指山中的多処巖石。
  • 洗雙耳:傳說許由聽到堯要讓位給他,便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這種世俗之事。

繙譯

東邊的林子裡富饒著猿猴和鹿,下麪是靜謐的隱士的居所。 四周牆壁空無一物,衹有一個瓢常伴安然。 青藤覆蓋著空曠的窗戶,落葉在前方紛紛落下。 起初懷疑這是許由的居室,最終覺得更像顔廻的住処。 喫著簡單的乾糧自得其樂,喝著泉水竝不奢求更多。 雙澗時常洗滌衣物,七巖間悠閑地著書。 何須像許由那樣洗耳,才能與塵世之事疏遠。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隱士的簡樸生活,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和對隱士生活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清靜自守、遠離塵囂生活的曏往。詩中“四壁無長物,一瓢常晏如”展現了隱士生活的簡樸與滿足,“飯糗常自樂,飲泉非願馀”則進一步強調了隱士自給自足、不求多餘的生活態度。整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深遠,通過對自然與生活的細膩描繪,傳達了一種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

王恭

明福建長樂人,一作閩縣人。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少遊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履,歸隱於七巖山,凡二十年。永樂四年,以薦待詔翰林。年六十餘,與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爲閩中十才子之一。有《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