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啼懷林十二謫後

· 王恭
鷓鴣啼,聲鉤輈,空林積雨寒蕭索。黃茅嶺上幾人行,綠樹村南萬花落。 鷓鴣啼,聲格磔,誰使霸陵遊,翻成夜郎別。惆悵偏傷行路心,苦道行人行不得。 昨憶王門聞曙雞,今朝愁聽鷓鴣啼。驛樓宮樹曾不悟,旅舍郵亭應始知。 鷓鴣啼,草悽悽。長淮路,去弗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鷓鴣(zhè gū):一種鳥,其鳴聲常被用來象征離別或思鄕之情。
  • 鉤輈(gōu zhōu):形容鳥鳴聲。
  • 蕭索(xiāo suǒ):形容景象淒涼,氣氛冷清。
  • 格磔(gé zhé):形容鳥鳴聲。
  • 霸陵:地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北,這裡指代長安。
  • 夜郎:古地名,在今貴州省境內,這裡指代邊遠之地。
  • 惆悵(chóu chàng):形容心情失落、憂鬱。
  • 驛樓:古代供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換馬、暫住的樓房。
  • 宮樹:宮中的樹木,這裡指驛樓旁的樹木。
  • 郵亭:古代供傳遞文書的人或旅客休息的亭子。
  • 淒淒(qī qī):形容淒涼、悲傷。
  • 長淮路:指通往淮河的路,淮河是中國東部的主要河流之一。

繙譯

鷓鴣啼叫,聲音如鉤輈般,空曠的林中積滿了雨水,寒意和蕭索。黃茅嶺上有幾人在行走,綠樹村南萬花凋落。 鷓鴣啼叫,聲音如格磔般,誰讓霸陵的遊子,變成了夜郎的別離。憂鬱特別傷了行路人的心,痛苦地說行人不能前行。 昨天還記得在王門聽到黎明的雞鳴,今天卻愁聽鷓鴣的啼叫。驛樓旁的宮樹未曾覺察,旅捨郵亭應該開始知曉。 鷓鴣啼叫,草地淒淒。長淮路,去而不迷。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鷓鴣的啼叫聲,描繪了一幅淒涼的離別場景。詩中,“鷓鴣啼”作爲反複出現的主題,不僅以其聲音營造出一種哀愁的氛圍,還象征著離別和遠行的無奈。詩人的心情從昨日的期待轉爲今日的憂鬱,通過對比“王門聞曙雞”與“愁聽鷓鴣啼”,突顯了從希望到失望的轉變。末句“長淮路,去弗迷”則表達了一種堅定的前行態度,盡琯環境淒涼,但心志不迷,展現了詩人堅靭不拔的精神。

王恭

明福建長樂人,一作閩縣人。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少遊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履,歸隱於七巖山,凡二十年。永樂四年,以薦待詔翰林。年六十餘,與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爲閩中十才子之一。有《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