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讀書

· 王恭
聲聲連梵音,人影與禪心。 散帙維摩室,懸燈支遁林。 靈花開戶落,法雨下帷深。 洙泗東流去,真源何處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梵音(fàn yīn):指佛教的音樂或誦經聲。
  • 散帙(sàn zhì):打開書卷,指讀書。
  • 維摩室:指佛教中的維摩詰居士的居室,這裏比喻爲讀書的地方。
  • 支遁林:指佛教中的支遁禪師的林中,這裏比喻爲修行或學習的環境。
  • 靈花:指佛教中象徵智慧和悟性的花朵。
  • 法雨:比喻佛法如雨,能滋潤衆生。
  • 洙泗:指古代的洙水和泗水,這裏比喻爲學問的源流。
  • 真源:指真理的本源。

翻譯

山寺中,誦經聲聲聲相連,人的身影與禪心相映。 打開書卷在維摩的居室,點亮燈火在支遁的林中。 靈性的花朵隨着門戶的開啓而飄落,佛法如雨般深入帷幔。 學問的源流如洙泗東流而去,真理的本源又在何處尋找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山寺中的讀書場景,通過佛教的意象表達了深邃的禪意和對真理的追求。詩中「聲聲連梵音」與「人影與禪心」相映成趣,展現了讀書與禪修的和諧統一。後句通過「散帙維摩室」和「懸燈支遁林」進一步以佛教典故比喻讀書的場所和心境。結尾的「洙泗東流去,真源何處尋」則表達了對學問深層次追求的哲思,以及對真理本源的探尋。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對知識和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

王恭

明福建長樂人,一作閩縣人。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少遊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履,歸隱於七巖山,凡二十年。永樂四年,以薦待詔翰林。年六十餘,與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爲閩中十才子之一。有《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