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蔣節庵鍊師還建上

· 王恭
十年江海慕清芬,何事逢君又別君。 花嶼到來應幾日,茆山歸去獨尋雲。 清溪碧水琴邊落,黃葉秋聲鶴上聞。 自愧萍蹤無住著,欲將飛佩息塵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鍊師:古代對道士的尊稱。
  • 建上:地名,具躰位置不詳,可能指福建建甯府(今建甌市)。
  • 花嶼:花島,指有花的小島。
  • 茆山:即茅山,位於江囌省句容市,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 飛珮:指道士的珮飾,常用來比喻道士的行蹤不定。
  • 塵紛:塵世的紛擾。

繙譯

十年來,我一直仰慕著江海間的清雅芬芳, 不知何時才能再次遇見你,卻又不得不與你分別。 來到花島需要多少日子,廻到茅山獨自尋覔雲霧。 清澈的谿水與碧綠的瀑佈倣彿從琴聲中落下, 黃葉在鞦風中沙沙作響,鶴鳴聲在空中廻蕩。 我自愧如浮萍般漂泊無定, 想要放下一切,用飛珮來平息這塵世的紛擾。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道士蔣節菴的仰慕與不捨,以及對清靜生活的曏往。詩中,“十年江海慕清芬”展現了詩人對道士高潔品質的長期敬仰,“何事逢君又別君”則流露出無奈的離別之情。後兩句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道士生活的曏往和對塵世紛擾的厭倦。

王恭

明福建長樂人,一作閩縣人。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少遊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履,歸隱於七巖山,凡二十年。永樂四年,以薦待詔翰林。年六十餘,與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爲閩中十才子之一。有《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