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鄧子靜耕隱

· 王恭
阿翁隱處何瀟灑,竹嶼南頭鳳丘下。 守道偏將谷口人,養拙應同漢陰者。 而今發白老丘樊,帶經也或究微言。 生平不夢五陵道,嘉遁羞過七貴門。 世人未解此翁意,此翁心跡孤雲是。 低頭不肯揖陳蕃,食力何曾愧徐稚。 脫略凡機無世情,幽人野鹿伴經行。 秋風別墅黃花酒,夜火山廚綠芋羹。 有時濯足苔溪晚,放犢寒陂不知遠。 幾片青山荷蕢歌,半林落葉同僧飯。 盤石懸蘿地更偏,獨攜高興寄秋田。 且喜琴書應有託,蔡邕雖老仲容賢。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阿翁:指年長的男性,這裏指鄧子靜。
  • 谷口人:指隱居的人,源自《莊子·外物》。
  • 漢陰者:指隱士,源自《莊子·外物》。
  • 丘樊:指山林隱居之地。
  • 微言:指深奧的言論或學問。
  • 五陵道:指長安附近的五陵,這裏象徵繁華富貴之地。
  • 七貴門:指權貴之家。
  • 陳蕃:東漢時期的官員,以清廉著稱。
  • 徐稚:東漢時期的隱士,以清貧自守著稱。
  • 脫略:擺脫,超脫。
  • 凡機:世俗的機巧。
  • 幽人:隱士。
  • 黃花酒:指菊花酒。
  • 綠芋羹:用芋頭做的綠色羹湯。
  • 荷蕢:揹着草蓆,指隱士的簡樸生活。
  • 蔡邕:東漢時期的文學家、書法家。
  • 仲容:指蔡邕的字。

翻譯

鄧子靜隱居的地方多麼瀟灑,位於竹嶼南頭的鳳丘之下。他堅守道義,如同谷口隱居的人,養拙自守,又似漢陰的隱士。如今他已白髮蒼蒼,老於山林之中,有時會帶着經書研究深奧的學問。他一生未曾夢見繁華的五陵道,羞於經過權貴之家。世人未能理解他的心意,他的心跡如同孤雲一般孤獨。他低頭不肯向陳蕃那樣的人揖拜,自食其力,不曾愧對徐稚那樣的清貧。他超脫世俗的機巧,沒有世間的情感,與隱士和野鹿爲伴,一同行走。秋風中,他在別墅裏喝着菊花酒,夜晚在山廚裏煮着綠色的芋頭羹。有時在苔蘚覆蓋的溪邊洗腳,傍晚放牛於寒冷的陂塘,不知其遠。幾片青山上,他揹着草蓆唱歌,半林落葉中,與僧人共餐。盤石懸蘿之地更爲偏僻,他獨自帶着高雅的興致寄情於秋田。他且喜琴書有所依託,雖然蔡邕已老,但仲容依然賢能。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鄧子靜隱居生活的瀟灑與超脫,通過對比繁華與清貧,表達了作者對隱士生活的嚮往和對世俗的厭棄。詩中運用了許多典故和隱喻,如「谷口人」、「漢陰者」等,展現了鄧子靜堅守道義、不慕名利的品格。同時,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如「秋風別墅黃花酒」、「夜火山廚綠芋羹」,傳達了一種寧靜淡泊的生活態度。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明代隱逸詩的風采。

王恭

明福建長樂人,一作閩縣人。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少遊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履,歸隱於七巖山,凡二十年。永樂四年,以薦待詔翰林。年六十餘,與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爲閩中十才子之一。有《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