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
楚人獻奇璞,號泣足見傷。
宋愚得燕石,什襲固以藏。
至寶終自白,瓦礫歸糞牆。
遭時自重輕,沒世誰短長。
儀秦乃赫赫,孔孟徒遑遑。
仁義信迂闊,功利足富彊。
舉世已如此,念之熱中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奇璞(pú):珍貴的玉石。
- 號泣:大聲哭泣。
- 宋愚:指宋國的愚人。
- 燕石:燕地產的石頭,比喻不值錢的東西。
- 什襲:重重包裹。
- 固以藏:堅決地收藏。
- 至寶:最珍貴的寶物。
- 瓦礫(lì):破碎的磚瓦。
- 糞牆:污穢的牆壁。
- 遭時:遭遇時世。
- 沒世:去世後。
- 儀秦:指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張儀和蘇秦。
- 赫赫:顯赫,有名望。
- 孔孟:指儒家創始人孔子和孟子。
- 遑遑:匆忙不安的樣子。
- 仁義:儒家提倡的道德準則。
- 迂闊:不切實際,空洞。
- 功利:追求實際利益。
- 富彊(qiáng):富裕和強大。
- 熱中腸:內心焦急。
翻譯
楚人獻上了一塊珍貴的玉石,他因不被理解而大聲哭泣,足以看出他的傷感。宋國的愚人得到了一塊燕地產的石頭,卻重重包裹起來堅決地收藏。最珍貴的寶物終將顯現其價值,而破碎的磚瓦只能歸於污穢的牆壁。遭遇時世,人的價值會被看重或輕視,去世後誰還會去評說長短。像張儀和蘇秦那樣顯赫的人物,孔子和孟子卻匆忙不安。仁義看似不切實際,而追求實際利益卻能帶來富裕和強大。整個世界都這樣,想到這些,內心焦急不已。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楚人獻璞和宋愚藏石的故事,揭示了世人對真正價值的誤解和忽視。詩中,「至寶終自白,瓦礫歸糞牆」一句,深刻表達了真正的寶物終將被認識,而無價值的東西最終會被拋棄的觀點。後文通過對張儀、蘇秦與孔子、孟子的對比,批判了當時社會重功利輕仁義的風氣,表達了對這種現狀的深深憂慮和不滿。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反映了詩人對時代風氣的深刻洞察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