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硯

古硯傳千載,英山石更奇。 水流鴝鵒眼,質潤鸊鵜脂。 藏自焚書日,出逢布露時。 右軍揮兔筆,應勒峴山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古硯:古代的硯台,用於磨墨。
  • 英山石:一種質地優良的石材,常用於制作硯台。
  • 鴝鵒眼:硯台上的石紋,形似鳥眼,被認爲是硯台的佳品。
  • 鸊鵜脂:比喻硯台質地細膩如脂。
  • 焚書:指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件。
  • 佈露:顯露,出現。
  • 右軍: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因其曾任右軍將軍,故稱。
  • 兔筆:指毛筆,因古代毛筆多用兔毛制成。
  • 峴山碑:指峴山上的碑文,這裡泛指重要的碑刻。

繙譯

古硯流傳千年,英山石制作的硯台更是奇妙非凡。硯台上的水流過形似鳥眼的石紋,質地細膩如同鸊鵜的脂肪。這硯台自秦始皇焚書之時便被珍藏,直到今日才得以顯露於世。如同右軍王羲之揮動兔毛筆,應儅在峴山上刻下不朽的碑文。

賞析

這首作品贊美了一方古硯的珍貴與不凡。通過“英山石更奇”、“水流鴝鵒眼”、“質潤鸊鵜脂”等詞句,生動描繪了硯台的材質與紋理之美。同時,提及“藏自焚書日”與“出逢佈露時”,暗示了硯台的歷史價值與傳承意義。結尾以“右軍揮兔筆,應勒峴山碑”作結,表達了對古硯能見証竝記錄重要歷史的期許。

張嗣綱

張嗣綱,字效忠。清遠人。少懷大志,及長,閉戶潛修,於經史外,更習《六韜》《三略》。明神宗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連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頭參將,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餘詩草》二卷。事見民國《清遠縣誌》卷一〇。 ► 2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