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壽不倚老人六十有一

· 張萱
和風習習日曈曈,浮碇岡頭白髮翁。 蚤向一鄉稱善士,晚從三徑伴園公。 嘯歌老態形骸外,然諾平生禮法中。 百歲相期眠食穩,西園笠屐共從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曈曈(tóng tóng):形容日初出漸明的樣子。
  • 浮碇岡: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通「早」。
  • 三徑:指隱士所居的小路。
  • 嘯歌:長嘯吟詠。
  • 然諾:答應,許諾。
  • 禮法:禮儀法度。
  • 笠屐:斗笠和木屐,常指平民裝束。

翻譯

和煦的風習習吹來,太陽初升,光芒漸明,在浮碇岡頭,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翁。他早年便在這一鄉被稱爲善士,晚年則隱居於三徑,陪伴着園中的老者。他的老態並不顯露於形骸之外,而是通過長嘯吟詠來表達;他平生的承諾和許諾都嚴格遵守在禮儀法度之中。他期望自己能活到百歲,生活安穩,與西園的朋友們一起從容地戴着斗笠,穿着木屐,共度時光。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通過對其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的刻畫,展現了其高尚的品德和從容的生活態度。詩中「和風習習日曈曈」一句,以自然景象烘托出老人的平和心境;「蚤向一鄉稱善士,晚從三徑伴園公」則通過對比手法,突出了老人一生的善行和晚年的隱逸生活。後兩句「嘯歌老態形骸外,然諾平生禮法中」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老人的內在品質,即不拘形骸、重諾守禮。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老人的敬仰之情。

張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暉,號頤拙。弘治十五年進士。官至湖廣佈政司參議,主糧儲。立法禁處侵尅等積弊,忤巡撫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