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遇盂蘭節有感

蘭盂愁節碧蘭花,倚遍欄杆日未斜。 乍見鼎灰將化蝶,更聞鐘磬集啼鴉。 人逢節序情多感,我強登臨恨轉賒。 悵望白雲遙涕淚,自憐飄梗滯天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蘭盂:指盂蘭盆節,佛教節日,農曆七月十五日,用以祭奠祖先和超度亡魂。
  • 鼎灰:鼎中的灰燼,比喻事物的消逝。
  • 鐘磬:寺廟中用於報時的鐘和磬,此處指寺廟的鐘聲。
  • 啼鴉:啼叫的烏鴉,常用來象徵淒涼或不祥。
  • 飄梗:比喻漂泊無定的人。

翻譯

在盂蘭盆節這個憂愁的日子裏,碧蘭花似乎也帶着哀愁,我倚着欄杆,太陽還未西斜。突然看到鼎中的灰燼彷彿要化作蝴蝶飛去,更聽到寺廟的鐘聲,引得烏鴉啼叫。人們在這個時節情感多變,我勉強登高,心中的遺憾卻更加深重。遙望白雲,不禁淚流滿面,自憐像漂泊的梗草,滯留在遙遠的天涯。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在盂蘭盆節時的深沉哀思和孤獨感。詩中通過「蘭盂愁節」、「鼎灰化蝶」、「鐘磬集啼鴉」等意象,傳達了節日的淒涼和對逝去親人的懷念。末句「自憐飄梗滯天涯」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漂泊生涯的無奈和孤獨,情感真摯,意境深遠。

張嗣綱

張嗣綱,字效忠。清遠人。少懷大志,及長,閉戶潛修,於經史外,更習《六韜》《三略》。明神宗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連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頭參將,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餘詩草》二卷。事見民國《清遠縣誌》卷一〇。 ► 2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