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道中

馬蹄無日不風塵,萬里征途歷苦心。 攬轡津頭防雨滑,披衣石角帶泥痕。 參差雁影平湖落,斷續歌聲隔岸聞。 四顧關河雲物異,十年世事語何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攬轡:拉住馬繮。轡(pèi),馬的繮繩。
  • 津頭:渡口。
  • 參差:不齊的樣子。
  • 雁影:雁的影子。
  • 平湖:平靜的湖面。
  • 斷續:時而中斷,時而繼續。
  • 關河:關口和河流,泛指山河。
  • 雲物:雲的形狀,也指景物。

翻譯

馬蹄聲中,沒有一天不是伴隨着風塵,萬里征途,歷盡艱辛。 在渡口拉住馬繮,防止雨後路滑,披着衣服,石角上帶着泥痕。 雁羣的影子參差不齊地落在平靜的湖面上,斷斷續續的歌聲從對岸傳來。 環顧四周的山河,雲的形狀和景物都顯得不同,十年的世事變遷,又能向誰訴說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旅途中的艱辛與孤獨,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世事變遷的感慨。詩中「馬蹄無日不風塵」一句,既展現了旅途的漫長與不易,又隱喻了人生的奔波與滄桑。後文通過對渡口、雁影、歌聲等元素的描寫,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孤獨與思索的氛圍。結尾的「四顧關河雲物異,十年世事語何人」則是詩人對過往歲月的回顧與無人理解的哀愁。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洞察。

張嗣綱

張嗣綱,字效忠。清遠人。少懷大志,及長,閉戶潛修,於經史外,更習《六韜》《三略》。明神宗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連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頭參將,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餘詩草》二卷。事見民國《清遠縣誌》卷一〇。 ► 2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