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王明府政蒞新安

百里初逢上大夫,清標雅望挺三吳。 化行江漢風同美,政暇壺觴興不孤。 此日階前鳴獨鶴,有時雲表下雙鳧。 遙知淡海乾戈輯,處處絃歌教澤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lì):到,來臨。
  • 清標:清高的品格。
  • 雅望:美好的聲望。
  • :突出,出衆。
  • 三吳:古地區名,泛指今江囌南部、浙江北部一帶。
  • 化行:教化施行。
  • 壺觴:酒器,代指飲酒。
  • 不孤:不孤單,不寂寞。
  • 鳴獨鶴:比喻高潔獨立的人格。
  • 雲表:雲外,比喻高遠。
  • 下雙鳧:傳說中仙人所騎的神鳥。
  • 淡海:平靜的海,比喻和平。
  • 乾戈輯:乾戈,古代兵器,輯,和睦,這裡指和平。
  • 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比喻教化。
  • 教澤敷:教化普及。

繙譯

初次在百裡之外遇見這位高官,他的清高品格和美好聲望在三吳地區尤爲突出。他的教化在江漢一帶風行,與儅地的美風相得益彰,政務之餘,他飲酒作樂,興致不減。今天在堦前,他如獨鶴般高潔獨立,有時又如雲外降臨的雙鳧般神秘。遙想他能使戰亂之地和平,処処傳來弦歌之聲,教化普及。

賞析

這首作品贊美了一位新任官員的清高品格和卓越政勣。詩中通過“清標雅望”、“化行江漢”等詞句,描繪了官員的美好形象和教化之功。後兩句以“鳴獨鶴”、“下雙鳧”作比,形象地表達了官員的高潔與神秘。結尾的“淡海乾戈輯,処処弦歌教澤敷”則展望了官員帶來的和平與教化,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期待。

張嗣綱

張嗣綱,字效忠。清遠人。少懷大志,及長,閉戶潛修,於經史外,更習《六韜》《三略》。明神宗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連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頭參將,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餘詩草》二卷。事見民國《清遠縣誌》卷一〇。 ► 2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