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貞招飲大鵬東山寺

步入梵宮路不迷,四山高插與天齊。 龍頭石吐飛泉冷,雉尾雲生落木低。 牧笛吹殘村犢穩,禪經聽罷野猿啼。 止戈幸得逢僧話,回首東山月滿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梵宮:指佛教寺廟。
  • 雉尾雲:形容雲彩形狀像雉雞的尾巴。
  • 止戈:停止戰爭,這裏指和平時期。

翻譯

我步入佛教寺廟,道路並不迷惑,四周的山峯高聳入雲。龍頭石上噴出的泉水冰涼,雲彩如雉雞尾巴般在天空中飄動,落葉隨風低垂。牧笛聲漸漸消逝,村莊裏的牛兒安穩地休息,我在寺廟中聽完禪經,野猿的啼聲在野外迴盪。幸運地在和平時期與僧人交談,回首望去,東山上的月亮照亮了整個溪流。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週日貞招飲大鵬東山寺時的所見所感。詩中,「步入梵宮路不迷」表達了作者對佛教寺廟的嚮往和內心的寧靜。「四山高插與天齊」以誇張的手法描繪了山峯的高聳,展現了自然的壯麗。「龍頭石吐飛泉冷」和「雉尾雲生落木低」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傳達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意境。後兩句則通過牧笛、禪經、野猿等元素,展現了寺廟的寧靜與自然的和諧。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和對自然美景的讚美。

張嗣綱

張嗣綱,字效忠。清遠人。少懷大志,及長,閉戶潛修,於經史外,更習《六韜》《三略》。明神宗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連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頭參將,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餘詩草》二卷。事見民國《清遠縣誌》卷一〇。 ► 2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