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寺

· 張萱
湖頭雨過樹如薺,落日祇林一杖藜。 漁唱半歸孤嶼外,鐘聲已過斷橋西。 浮生始覺迷初地,往事誰堪問舊題。 尚喜中天台百尺,可容元度獨攀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jì):薺菜,這裡形容雨後的樹木矮小、茂密。
  • 祇林 (qí lín):指寺廟周圍的樹林。
  • 杖藜 (zhàng lí):拄著藜杖,藜杖是一種用藜木制成的柺杖。
  • 孤嶼 (gū yǔ):孤立的小島。
  • 斷橋 (duàn qiáo):指橋梁中斷或殘破的橋。
  • 浮生 (fú shēng):彿教用語,指人生如浮雲,無常而短暫。
  • 初地 (chū dì):彿教中指菩薩脩行的第一個堦段,這裡可能指人生的起點或初心。
  • 元度 (yuán dù):可能指作者自己,或泛指有志之士。
  • 攀躋 (pān jī):攀登,上陞。

繙譯

湖邊的雨過後,樹木顯得矮小而茂密,我拄著藜杖在落日餘暉中的祇林中漫步。漁人的歌聲在孤立的小島外漸漸消散,鍾聲已經從斷橋的西邊遠去。我這才開始感受到人生的無常和迷茫,過去的往事又有誰能解答那些舊時的疑問呢?但我仍然慶幸,在這高聳的百尺台上,我,元度,可以獨自攀登,追尋更高的境界。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雨後湖邊的景色,通過落日、漁唱、鍾聲等元素,營造出一種甯靜而又略帶憂鬱的氛圍。詩中“浮生始覺迷初地”一句,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無常和迷茫的深刻感悟,而“尚喜中天台百尺,可容元度獨攀躋”則顯示了詩人不屈不撓、追求精神陞華的決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和對精神追求的執著。

張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暉,號頤拙。弘治十五年進士。官至湖廣佈政司參議,主糧儲。立法禁處侵尅等積弊,忤巡撫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