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弘父司成以學約山居吟進古本孝經疏見寄賦此懷之時滇之恥未灑胡安國之進春秋傳不可不念也

· 張萱
山深不復問書郵,夢向圜橋憶舊遊。 道自中天懸杲日,君今砥柱障狂流。 金華殿上山林氣,白首天南漆室憂。 行在孝經曾納牖,更須言志在春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司成:古代官名,這裏指蔡弘父。
  • 學約:學習的約定或規則。
  • 山居吟:在山中居住時所作的詩。
  • 古本孝經疏:對古代版本《孝經》的註解。
  • 滇之恥:指滇地(今雲南)的恥辱或不幸事件。
  • 胡安國:人名,可能是當時的學者或官員。
  • 春秋傳:《春秋》的註解書,這裏特指胡安國的《春秋傳》。
  • 圜橋:環繞的橋樑,可能指學府或宮廷中的橋樑。
  • 中天:天空的中央,比喻國家的中心。
  • 杲日:明亮的太陽,比喻光明正大。
  • 砥柱:比喻能支撐大局的重要人物。
  • 障狂流:阻擋狂暴的水流,比喻阻止混亂或災難。
  • 金華殿:宮殿名,可能指朝廷或學府。
  • 山林氣:山林間的氣息,比喻隱居或清高的生活態度。
  • 白首:頭髮變白,指年老。
  • 漆室憂:漆室中的憂慮,比喻深藏不露的憂國憂民之情。
  • 行在孝經:行動中體現《孝經》的精神。
  • 納牖:窗戶,比喻接受知識或智慧的途徑。
  • 言志在春秋:表達志向在於《春秋》,即通過《春秋》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翻譯

在深山之中,我不再詢問書信的傳遞,夢中卻嚮往着圜橋,回憶起往日的遊學經歷。 道德如同天空中的烈日高懸,而你,已成爲支撐大局的砥柱,阻擋着狂暴的潮流。 在金華殿上,我感受到了山林間的氣息,即使年老,心中仍藏着深深的憂國憂民之情。 我的行動體現了孝經的精神,而我的志向則在於通過《春秋》來表達。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友人蔡弘父的敬佩與思念,同時抒發了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深切憂慮。詩中,「杲日」與「砥柱」形象地描繪了蔡弘父的道德光輝和堅定立場,而「漆室憂」則透露出作者內心的憂國之情。結尾處,作者強調了自己的志向在於通過《春秋》來表達政治理想,體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責任感。

張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暉,號頤拙。弘治十五年進士。官至湖廣佈政司參議,主糧儲。立法禁處侵尅等積弊,忤巡撫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