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集生太史以諸將詩五章見貽次來韻賦答

· 張萱
及鄭何妨亟剿民,休論老上與軍臣。 啓疆聲吠□□輩,懸闕魂驚壟畝人。 閫外十連空彳亍,隆中三顧未繁頻。 杞憂嫠恤嗟罍恥,不獻金錢止獻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jí):急切,迅速。
  • 剿民:剿滅民衆,指鎮壓民衆。
  • 老上:指年老的上級或尊長。
  • 軍臣:指軍事官員。
  • 啓疆:開拓疆土。
  • 聲吠:指狗叫聲,比喻小人的讒言。
  • 閫外:指朝廷之外,或指邊疆。
  • 彳亍(chì chù):小步慢走的樣子,這裏指徘徊不前。
  • 隆中:地名,指諸葛亮隱居的地方。
  • 三顧:指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請求他出山輔佐。
  • 杞憂:指無謂的憂慮。
  • 嫠恤:指寡婦的憂慮。
  • 罍恥:指古代的一種酒器,這裏比喻羞愧。
  • 獻身:指奉獻自己的生命或力量。

翻譯

急切地剿滅民衆又有何妨,不論是對待年老的上級還是軍事官員。 開拓疆土的聲名被小人的讒言所玷污,懸在城闕上的魂魄讓耕田的人感到驚恐。 朝廷之外的十連之地空自徘徊,隆中的三次拜訪還未頻繁。 無謂的憂慮如同寡婦的憂愁,感嘆羞愧如同酒器的恥辱,不獻上金錢只獻上自己的身軀。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當時政治局勢的憂慮和對個人境遇的感慨。詩中,「亟剿民」、「老上與軍臣」等詞語反映了作者對當時政治的批判態度,而「啓疆聲吠」、「懸闕魂驚」則通過寓言手法揭示了社會的不安和民衆的恐慌。後兩句則通過歷史典故「隆中三顧」和「杞憂嫠恤」來表達自己對時局的無奈和對個人命運的悲嘆,體現了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

張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暉,號頤拙。弘治十五年進士。官至湖廣佈政司參議,主糧儲。立法禁處侵尅等積弊,忤巡撫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